砚滴的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 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
人们对砚滴、水滴和水盂的概念比较模糊,相互混淆。在《陶雅》中称有嘴的称砚滴,而“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但在《饮流斋说瓷》中则详细对水滴进行了描述,“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归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者则名曰滴,不名曰盂。”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对水盂和水滴的由来进行了论述,“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可见,水滴出现的时间应晚于水盂。从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应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材质,历代均有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材质以以青铜为主,造型古朴浑厚。如东汉时期的铜制玄武砚滴,做工精美,生动自然。

三国时期的青釉兔形砚滴,出自当时越窑,其造型古朴,有吉祥团圆之意,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晋代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釉蛙型砚滴,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其釉色沉稳,既可当水盂,又可当砚滴。再如,青釉龟型砚滴,造型别致,年代为东晋时期,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南北朝时期砚滴,材质多为瓷质,造型以动物为主,如蛙形、兔形等,也有其他造型的砚滴。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绿釉蛙形砚滴,造型丰满,风格端庄,具有唐代瓷器典型特征。

宋代瓷器的发展,加之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砚滴作为文房品种之一,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砚滴风格新颖别致,题材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如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现藏于浙江慈溪市博物馆。再如,青白釉壶形砚滴,设计独特,做工考究。


元代出现青花砚滴,主要产于景德镇窑,早期主要继承宋代瓷器风格。如元代青釉船形砚滴,出自浙江龙泉窑,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再如,元代影青牧童戏牛砚滴,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更是争奇斗妍,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如青花砚滴,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

清代砚滴,做工精巧,题材有人物、动物、瓜果等,釉色有祭蓝、酱釉、绿釉、粉彩等,材质有铜、瓷、木、玉、紫砂等。如清代黃釉象形砚滴、青釉羊形砚滴、青玉异兽砚滴及紫砂渔夫砚滴。




民国时期砚滴开始走下坡路,主要与书画业发展有关。工艺水平远不及以前,形制也较呆板,如绿釉桃形砚滴、青白釉鸡形砚滴等。


砚滴作为文房用品之一,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见证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由于砚滴形制小巧,不易保存,各地博物馆收藏也不存系列。如果有系列的收藏,将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