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决定孩子未来的幸福感

 明净若秋 2016-01-29

文|田国宝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我始终坚信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决定孩子未来的幸福感,孩子童年的快乐预示着成年的幸福,成长,快乐就好!而且是最好!所以,在此,再次感谢我的父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之中给予我的足够宽容和自由的爱!

 

父母的价值观、教育理念、视野和心胸、爱与分享的能力、生活态度和方式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作为父母,在培育孩子方面,首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研究未来,按照未来培育孩子。我们的父母往往只顾现在,紧盯别人(攀比),而很少关注和思考未来。所以,对孩子的培育,就缺少前瞻性。时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状况,此时的孩子自然会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因此,在选择学校和老师上,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所学校和老师重视的是当下,还是未来。

 

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只注重现在的教育,给予孩子的未来一定是落后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进大学后,主观上自觉接受了60分万岁的根源。

 

看不到未来,就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希望,就会处于迷茫、徘徊、游荡,于是,我们认为的孩子的捣乱就应运而生了。精力过剩而无处发挥,就必然四处发泄。这,就是孩子郁闷而捣乱的原因。

 

没有未来,就没有方向,于是仿效成为唯一,于是社会不良习气,就自然上身。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我们的字典里,没有成功之说。所谓成功,多是功利主义者常用的。如果我用成功一词,也就是解决了一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的成功。因为,把成功用在一个人身上,就意味着这个人到头了。也就失去了价值。

 

多少父母比学校还功利,看到学校课业轻松、孩子太自由,就跑去学校投诉,或自己找辅导班把孩子时间塞得满满的。生怕孩子一自由就懒散,一轻松就名次落后。这些家庭教育的目标不是孩子的健康快乐和自由,而是训练孩子在应试教育中乖乖就范。反过来却置身事外地把应试教育骂得一无是处。

 

父母的价值观不坚定,孩子就容易学会投机取巧;父母经常抱怨指责,孩子就容易学会消极思考。如果孩子长期抱着投机取巧和消极思考的心态,父母一定会遇到很多教育的问题。

 

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不可能在别人身上寻找到药到病除的秘方的。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不同,别人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关键是要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向内自省,向外学习,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方法。教育是鞋,孩子是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别因为鞋而委屈了脚。

 

学习型父母最重要。我们要组装一部电脑,不经过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对于将孩子抚育成具有独立人格能力成人的过程,却充斥着失学父母,以及各种反射扭曲僵化价值观的攻略。不得不为父母天职一叹!

 

培养孩子是父母人生观中的一个自然分支。所以,重要的不在方法,而首要的在于父母的人生观。在对孩子培育上,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很重要。在我们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里,往往把好工作、能赚大钱,以及出名,当做成功的标志。殊不知那都是你能力在适当环境下发挥的自然结果。我认为,培养孩子能独立地运行于良性循环的向上轨道上,就是作为父母的最大成功。

 

对儿童的培养,重在父母的观念;对青少年的培育,重在包含爱为核心的平等、尊重基础上的逻辑和哲理。不能急躁,要让孩子建立起自我向上的良性循环的基础。认识、开悟、成功,是这个良性循环的三步曲。从中孩子拥有了自信和主动。那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培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有自我意识之前;二是自我意识建立之中;三是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前者,属于认识阶段;中间属于学会辨识过程;后者属于加强稳固时期。

 

孩子幼年(12岁以前),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最长,因此,父母的人生观最为重要。因为人生观决定了你处理事务的方式方法,也决定了你的家庭文化。它潜移默化地传导给了孩子,好坏习惯都因此产生。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础阶段。这个阶段,要带孩子长见识,在见识中给予识别的基础和认知的培养。

 

第二阶段(12-18岁),我们往往称之为孩子的叛逆期。孩子想自我独立,而又缺乏自我独立的辨识能力。这个阶段是孩子出事的高发期。解决这段时期的问题,首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因信任而能接受,因接受才能改变。此时的父母,应该是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的坚强后盾,而不是阻碍或懈怠者。此时的父母,最为难做。那是因为,自己要担负呵护幼小、平等尊重、导师引领的三重身份,这个时段是最为重要的。

 

进入第三阶段(18岁以后),作为父母的就要对孩子进行放飞了。此时,只能做点悟性提示的帮助。

 

孩子未来的差距不在当初的物质起跑线上,而在父母、老师所面对的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功利的父母,不会思考明天的社会,只会把今天的社会,当做孩子的明天。

 

父母的价值观决定孩子的未来幸福感,尤其对独生子女来讲,影响尤为重要。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强加给孩子身上,让孩子沉重地成长。那是父母单方面的愿望,但是作为孩子并不一定接受。

 

价值观的传递,品质、习惯的培养都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不断渗透的。知识可以传授,价值观是不可以直接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父母强制要求出来。孩子只会被自己爱戴、尊敬的父母熏陶,通过模仿来吸收的,并内化成自己价值观的一部分。

 

所以在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父母尽力少说教,多做行为上的示范。身教永远胜于言教,做父母的往往会沮丧地发现,经常提醒孩子要做到的“好习惯”,孩子总是不积极去做甚至抗拒去做。而不经意间,父母身上的“坏习惯”,孩子却不打折扣地继承了过去。

 

2016129


按一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