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鸣故园

 圆角望 2016-01-29

□樊秀峰

黎明之前,村庄里的鸡鸣,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天将破晓,平原上的村庄仍在黑暗与岑寂之中酣睡着。一声公鸡的啼鸣悠然响起,仿佛吹响的号角,嘹亮而悠长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余音袅袅。一声落下去之后,好像有了响应似的,紧接着,远的,近的,一声声鸡鸣接二连三地传来,响彻四面八方。渐渐地,有的人家的屋子里,开始有了窸窸窣窣的响动和咕咕哝哝的说话声,灯也亮了。村庄的每一个早晨,大都伴随着鸡鸣声醒来,村子里也开始有了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公鸡打鸣,是村庄里最亲切、柔软的报时钟。天亮之前,鸡鸣一般有三遍,所谓“晨鸡三唱”。鸡叫头遍时,时刻应是凌晨一点左右,暗夜沉沉,勤奋忙碌的人还未曾歇下;叫二遍时,大约是三点钟,村庄一片沉寂;等到第三遍鸡鸣响起,才是天欲破晓的五点来钟,地平线上,曙光初现,有的人就开始起床了。村庄里的鸡鸣不是一下子都叫起来的,总是一鸡引颈,随后百鸡唱和,东升西落,南北呼应,整个乡间充满雄壮的啼鸣交响曲。乡间勤劳的农民,也总是在一声声鸡鸣里睁开惺忪的睡眼,看一看映在窗户上的曙色,然后翻身起床,打开屋门,走到院子里。抬头望一望头顶上的漫天星光,再看一看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如沸的银河在朦胧的晨光中,只剩下斜斜的一片灰白,仿佛随时被风吹散了去,而东边的启明星仍兀自亮着,眼睛一样一眨一眨,还没来得及隐去。乍起的晨风,带着一股凉凉的寒意,一下子吹在人身上。

那些要出门远行的人,也是在鸡鸣声中早早地起了床,在晨光微露中,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迎着扑面的凉风,走出家门,或是步行,或是骑车,或是搭车,走上通向外边的大路,留给村庄一个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的背影。

家里,母亲起来后,父亲随后也就起来了,吃过饭后,他还得骑上车子跑十几公里路,去工厂上班,晚了路上就会紧张。我和两个妹妹也不敢多作耽搁,学校里要上早学,晚了就会误课。等一家人吃过早饭都走了,母亲开始刷锅洗碗,喂鸡喂猪,还要忙里偷闲,摸一摸几只母鸡的屁股,以断定它们当中的谁今天可能下蛋,心里也就有数了。母亲曾对我们讲:“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她的勤劳,对孩子们的人生,永远都是言传身教。

秋天的时候,二爷爷每天早起都要去村外的树趟子里搂一车树叶和柴草,卸在猪圈旁。一家人谁也不肯睡懒觉,也都是黎明即起,每个人都不闲着,手上都忙着自己的活儿,烧火的烧火,做饭的做饭,扫院子的扫院子。这时节,村庄的各处,灰白的炊烟袅袅升起,阳光也把透过树梢的影子,悄悄地移到院子当中。

古人曾经留下许多吟咏鸡鸣的诗句,读来饶有兴味。唐代诗人崔道融写过一首《鸡》:“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李贺在《致酒行》中写有“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之句。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里,则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晓窗》也写道:“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古时乡下的一些小旅馆,都喜欢在门上挂“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对联,提醒出门在外的人,不要着急赶夜路,趁着天还没黑,赶快找到旅馆安顿下来。第二早晨听见鸡叫后,先看看窗外的天色,天亮了就起身赶路。若是天气不好,干脆住下来,等天好了再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