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联里的年味<BR/> 还能“写”出来吗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1-29
春联里的年味还能“写”出来吗

    ■孟雨萌(13岁)

    贴春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过春节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春联里的年味儿,不仅仅在于 “贴”,更在于人们慢慢地琢磨与拟写的过程中。

    姥姥说,她小时候,年味儿是从各家写出的春联内容里飘出来的。那时候识文断字的人甚少,于是人们借助别人之笔写出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也带着别样的乡土气息。大门上贴着:“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厨房外贴着:“明年做饭不用愁,捞面白馍天天有。” 猪圈边贴着:“开开猪圈门,出来一大群。”鸡窝上贴着:“公鸡啼鸣早,母鸡下蛋勤。横批,鸡肥蛋大。”这些朴实、有趣的对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充满着生活气息,寄托着家家户户的心愿,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散发着原汁原味的年味儿。

    妈妈说,她小时候,年味儿是从姥爷开始写春联开始的。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姥爷算是村里的“秀才”。一进腊月门儿,生产队负责人就会抱着一大摞红纸来家里,请姥爷帮忙给村里的军烈属、五保户写春联。于是,火红的纸张就占满了一大炕。姥爷要先将红纸裁开,既要让它们变成五言、七言等不同形式的春联纸,又要最大限度地不造成纸张浪费。妈妈也就从托着小脑袋观看渐渐参与其中,大红的纸变成了一堆堆的春联。从“春风吹暖英雄门第,喜报映红光荣人家”、“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花”,到“温暖融冰享盛世,和谐关爱乐丰年”……除夕那天,春联上的年味儿便开始飘散在全村的家家户户。

    如今,春联虽并不鲜见,但大多都是印刷出来的,总觉得缺少点人情味,而且千篇一律的内容也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缺少传统的墨香,没有了个性化的语言,这春联里的年味儿似乎也淡了许多。今年我要为自己、为家人书写属于我们的专属春联,送上我真挚的祝福!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2年5月,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初二(4)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