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家精要丨石学敏:针刺手法量学

 学无止境28 2016-01-29




捻转补泻手法四大要素

     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针刺手法。据《灵枢·官能》记载,泻法用“切而转之”,补法为“微旋而徐推之”。至《标幽賦》始将捻转分左右而为补泻,即“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左转是指捻针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为补法;右转是指捻针时食指向前,大指向后转为泻法。亦即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此为后世捻转补泻手法的重要概念。但在具体施行手法操作时,仍有许多迷惑之处。 如“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究竟医生和病人成什么体位,医者用左手持针,右手持针,还是两手同时持针?故单纯规定大指前后擒转的方向而不限定其他条件是不够的。另外,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及用力轻重而分补泻,也缺乏具体的量学概念,致使操作者处于随意或茫然状态。尽管各种补泻手法都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由于各种针刺补泻手法几乎均无规范化的量学规定,令后学者难以正确掌握,补泻在于疑似之间,从而限制了针刺手法不断发展。有鉴于此,石学敏院士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他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理论,首次对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开展相关研究,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石院士认为,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科学的量学观。为探循针刺手法的规范量学,他取基本的手法---“捻转”、“提插”作为对象,对进针方向、针刺深度、留针时间、两次间隔时间进行研究,经十年努力,获得可喜成果。

 提出捻转补泻手法“四大要素”即:①捻转补泻与作用力方向的关系是:以任、督二脉为中心,左右两侧捻转时给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即左侧作用力方向为顺时针,右侧为逆时针,其具体操作时加作用力,倒转时自然退回,这样的一捻一转连续不断,形成捻转的补法;捻转泻法则作用力的方向左右两侧为离心,即左侧为逆时针,右侧为顺时针)任督二脉俞穴,则采用迎随补泻、呼吸补泻或平补平泻。这一临床研究,较之古医家“迎夺左而泻凉,随缝右而补暖”,“左转从子能外乃主阳,右转从午能内行主阴”及近代“大指向前为补,大指向后为泻”等论述更加具体化,规范化。②捻转补泻与作用力大小的关系是:捻释时,小幅度、高频率,其限度为1/2转,其频率为每分钟120次以上为补;捻转时,大幅度,低频率,其限度为一转以上,频率在每分钟50?60次为泻。此观点的提出;使古人“捻转幅度小,用力轻为补,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的论述,从宏观进入到有数据可循的量學范畴。③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是:每个穴位1?3分钟。这个参数,是经过对正经365穴,经外50余穴的逐一考察对比提出的。④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针刺治疗后其持续作用时间因病而异,为找出针刺治疗有效作用的蓄积时间,经50余病种的逐一勘测,提出每个穴位在治疗不同病种中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如针刺人迎六治疗脑血管疾患,施术3分钟,其脑血流图改变最为明显,施术后6小时,其脑供血开始衰减。因此,对此疾病应该6小时蓄积一次治疗。再如针刺治疗哮喘,施捻转补法3分钟后,肺内哮鸣音逐渐减小,病人症状缓解,最佳有效治疗作用持续3?4小时,提示4小时后要再次蓄积治疗。

   四大要素的提出,为针刺量学的规范化、统一化作了可喜的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