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2年的女生∣李永才

 瀞舒凝兰 2016-01-29



   1982年的女生

作者:李永才


那年我17岁

光着一双苦难的脚丫

到珍溪镇中学读补习班

隔着一张课桌 做了几张试卷

字迹如内心一样潦草

 

下午随女生杨慧芳回家

杨慧芳18岁了 刚刚农中毕业

那堂课上的算术,还是语文

一路上说了些什么

已经忘了

 

只记得有一次

她也光着脚,挽起裤腿

走过涨水的白沐溪

那丰腴的小腿,白里透红

比江水还亮

 

那时,我的脸在发烧

我偷看了她一眼

杨慧芳也回头看了我一眼

顷刻,我的目光

在半截莲藕中 淹死了

 

在沙背溪的岔路口

我们分手,那一次分开

杨慧芳就变成别人的人了



〔诗人简介〕

李永才,1966年出生于重庆市涪陵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四川诗歌》执行主编。《星星》诗刊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经济师、公职律师。作品散见于《星星》《绿风》《山东文学》《中国诗歌》《四川文学》《边疆文学》《青年作家》《天津诗人》《芙蓉锦江》《中国文学》《中外文艺》《文艺报》《四川日报》等上百种刊物,作品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得“大运河杯”特等奖,第四届“曦之杯“一等奖,”“天佑德杯”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2013中国诗歌精选》《新世纪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故乡的方向》《城市器物》《空白的色彩》。

纵观李永才与文学的渊源,无论在场与不在场,似乎都与他有关,他出面协调而成功举办好多文学活动,给文学爱好者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于是他执笔,凝神于心中的缪斯,而有了一部接一部诗集。他不太在意社会对其杰作的认可,他信奉“我即如来,我即佛”,仿佛随心所欲,就是诗歌,就是宿命和结果。

李永才对所有不公正的包容和理解,是一个诗人难能可贵的。“文人相轻”,在他这里根本找不到。李永才对文学、人生、人性追求的执著及不断打碎自己获取更新的勇气让人钦敬,他的很多诗作都是不重复自己,不像某些诗人一直都在“三分地里”反复播同一类种子。


〔诗歌赏析〕

在读李永才诗歌的时候,总能找到一种生活的在场,寻到生活的脉动气息,让人带着思辨的色彩去琢磨。李永才在《1982年的女生》表现出的诗意,是情窦初开的向往和羞涩,失落在时光流逝中的是“那一次分开/杨慧芳就变成别人的人了”到此,不能不叫人潸然泪下。

在李永才的诗集中,这样的诗比比皆是。由于其不注重“诗学”的因素,诗人在每首诗里,写得专注、深情,从“这一个”到“那一个”运用的相当自然、贴切,均是超然于事物本身,而上升到诗学成分的好诗。

“那年我17岁/ 光着一双苦难的脚丫/到珍溪镇中学读补习班/ 隔着一张课桌 做了几张试卷/字迹如内心一样潦草//”  显然这是在追寻逝去的时光,将烟消云散的17岁,从飘渺的时间之河打捞上来,并使之永恒的某种尝试或者努力,它是对生命本原的一次确认与追怀,是对生命流逝的首肯与担待。这种看似平谈无奇的叙述,其实源于李永才先生灿烂之极复归平静后的宁静,它以“拟在场”克服了个体恐惧而抵达更高层面的真实。这种借生命现象,还原生命本质的能力让我惊叹。

 “下午随女生杨慧芳回家 /杨慧芳18岁了刚刚农中毕业 /那堂课上的算术,还是语文 /一路上说了些什么 /已经忘了//。”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他解释说,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它既井然有序,又盲目不定;既有一定方向,又不能确定。他断言:生命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我的内省而体验得到的,人们对它心领神会。它表现出来就是知觉、思想、情感;再进而表现为语言、道德、哲学、法律、艺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等等。”在这种意义上,诗歌无疑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关于生命如何表达的学问。而在李永才先生这里,诗歌,就是认识自我,认识生命。

 “只记得有一次 /她也光着脚,挽起裤腿/走过涨水的白沐溪 /那丰腴的小腿,白里透红 /比江水还亮//”。生命的冲动,在李永才先生的笔下就这么生动地流淌而出,像河水的流动一样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与附和。齐美尔认为:“时间是生命和有生命之物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备时间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生动地运动着,不具有空间性;而僵死的物质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以空间为特征。而在李先生这里,诗歌是关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它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延异与拓展,与他的生命相互嵌入,在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中,他将生命之流或生命的冲动,从时间之河中打捞上来,在空间上赋予它一个生命的形态并为它描上鲜活的色彩。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他与齐美尔的差异。

 “那时,我的脸在发烧/我偷看了她一眼/杨慧芳也回头看了我一眼/顷刻,我的目光/在半截莲藕中淹死了//在沙背溪的岔路口/我们分手,那一次分开/杨慧芳就变成别人的人了//。” 在克莱恩那里:“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精神的,另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过去的永存,另一个是现在的探索;我们被卷进这两种处境和关系中,这唤起了我们全部的激动、情感和冲动。要想使精神生活的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内在和外在现实的世界完全分离,这是不可能的。”李永才先生巧妙地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呈现了时间的延异,时间的延拓与流动又携带出了无意识与意识的双重流淌。时间的流逝就这样变得易于感知了,这才是李永才先生真正与众不同的高妙之处。(郭毅)



     嘉宾自我简介:我是姚捷,就读于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我愿意接受一切美的事物,比如青春、比如音乐、比如诗歌,我更愿意让我的声音渗透诗歌的灵魂,与追寻诗歌一同绽放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