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山爷wzs0718 2016-01-30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每到春节临近,人们都要张罗“新桃换旧符”的事儿了,年画、春联已经成为中国人过春节最不可缺少的节庆物品,但你是否知道,最早的年画出现在何时?谁是门神之祖?传承三千年的古老艺术是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经历了什么样的进化过程?

前年画时代:桃符

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在记录殷商时代社会状况的甲骨文中,“年”的字形是“

”,就是(禾,代谷物)(人)的集合,人背着禾,象征着谷物丰收。而后春秋时期的《谷梁转》中有了更详细的解释“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仓禀实而知礼节,谷物存满了不用考虑口腹之虑,便有了一些精神上的需求,比如祭祀活动。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中有五祀,,即祭祀户、灶、中雷(土地神)、门、行。

其中“门”指的是周代的“宫门”,因此掌管宫门的“门神”是需要供奉和时时祈拜。《山海经》时代,门神就具化为“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二者是在东海大桃树上掌管鬼门的二位神仙,如果到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捕来喂虎。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但神荼、郁垒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每家每户对于安定的需求,黄帝下令以神荼、郁垒为原型雕刻桃符,兼刻老虎,挂于两边门旁,并门上悬挂苇索,用于驱鬼镇邪。

而中华民族又素有崇拜桃木的习惯,大概是因为人类是从灵长类进化而来的原因。从夸父逐日化为邓林(桃林)到《山海经》中那棵绵延三千里的大桃树,到明代《西游记》中的蟠桃园,桃树作为一种图腾的存在,具备灵性,是一种护身符的存在,具备辟邪祈福的作用。

这个习惯一直流传下来,到了秦汉时期,从学者王充的《论衡》以及张衡的《东京赋》中都引山海经中神荼、郁垒的梗,明确提出“桃符(弧)”一词,这里的桃符除了作为一种神话传说,还是傩仪中重要的器物,是可与上天通灵沟通的信物。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这种具有灵性的器物自然被重视,而且越做越讲究,还加上了大桃树上那个一叫天下白的雄鸡。

唐朝时,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睡觉梦魇,尉迟恭、秦叔宝二人在他寝宫外面守夜,唐太宗好了之后便命人根据二位爱将的威武形象制成画像,贴在门上,至此尉迟恭、秦叔宝二位加入了神荼、郁垒二兄弟的门神“伐木累”。

几十年后,因为唐玄宗命吴道子画的那幅《钟馗捉鬼图》,钟馗也正式加入了门神阵营。此外,第一份印刷书籍《金刚经》中也有了黑白色印制的佛像——“纸马”。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上行下效,民家老百姓也有求平安的需求,于是也开始在门上贴尉迟恭、秦叔宝等人的画像。这一定要感谢雕版印刷技术,它让唐朝批量生产和售卖年画的“纸马铺”提供了技术基础。

年画开始脱离桃木这个载体,呈于纸上,感谢蔡伦改进造纸术~

五代时期,年画又有了新的形式,开始加上了对联。这个风尚起源于蜀国的君主孟昶,他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在桃符两边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历史上有证可靠的最早的春联了。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虽然一年之后蜀国就灭亡了,但孟昶的这种做法却没有随着蜀国的灭亡而灭亡。孟昶的做法特别符合文人的口味,具备了雕刻和书法的双重审美趣味。除了镇邪驱魔,还增加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来年的希冀,有了喜庆气息,在北宋逐渐流行开来,甚至出现了春联和桃符并用或对联代替桃符的做法。

比如北宋那个说法师是“一坨屎(翔)”淘气boy苏轼,在黄州年底时去王文甫家玩儿,看到王在做桃符,也不问人家同不同意,率真径直书写了一副对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赞他子孙光耀门庭,祝他子孙众多。

年画定性:木板年画大放异彩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得原来黑白色只放在佛经中的纸马开始变得多样,仙佛菩萨以及古代传说中各行各业的始祖等纷纷出现,年画的颜色也由原来的黑白变得五颜六色,制作方法也由手绘变成了雕版,这也便出现了木板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北宋坊市破界,城市的繁荣和手工业、商业的发达,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年画这种集绘画、雕刻和书法的“高逼格”艺术,广受喜爱和追捧,民间需求旺盛。

就官方而言,年画这种文化产业,不产生污染,而且高GDP,自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此背景下当时官办和民办的“纸马坊”有300多家。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在年关时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等。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汴梁以及周边朱仙镇等地年画产业的发展盛况。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其实不止是都城,各地都发展出了各具当地特色年画品牌,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二个木版年画,已经出现了六个,它们分别是朱仙镇、桃花坞、武强、凤翔、绵竹、漳州木版年画。

其中比较有名的品牌就是开封(也年画艺人搬迁至朱仙镇)和以及桃花坞,二者一北一南,朱仙镇年画地处皇城,风格端庄、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桃花坞地处江南,风格雅致,秀丽喜庆。

这一时期的年画普遍采用的梨木板加镂刻套色的工艺,一张年画需要用5-8个梨木板,每一个木板上只印上一个颜色,多次印制后才能成型。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木板年画的颜色大多采用天然原料,如朱仙镇年画所采用的槐黄色,就是用槐树开花前的槐籽,经过暴晒后加入生石灰,然后用铁锅以文火干炒焙黄之后,加入五倍子、明矾、明胶掺水熬制后过滤杂质后而成。

北宋灭亡之后,从开封勃兴的木板年画开始在北方开始向陕、冀、鲁等地区扩散,比如河北武强木版年画、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木版年画;南方以临安为中心,开始向苏、闽、粤等沿海地区发展,产生了福建漳州木版年画、四川绵竹木版年画、广东佛山木版年画等。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除了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基本上所有的年画品牌采用的方式都是模板套印、手绘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

盛而转衰:如今后继无人

至明清时期,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的十二种木版年画,已经全部集齐了。

他们的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加入了戏曲、文学、音乐以及西方油画中的透视等元素,风格更加多元化,人们对驱魔逐鬼的门神、钟馗的信仰日渐淡化,盼望五谷丰收、百福临门、子孙昌盛的思想日益浓厚,寓意吉祥的年画题材得到发展。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据记载,当时朱仙镇从事年画行业的有300多家,大商号招收工人过千,雕版几千套,木版年画远销各地。远在南方的鲁迅先生就收藏了很多朱仙镇木板年画,并评价道:“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

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但清末西方廉价纸、化学颜料的的涌入以及石印机器印制的月份牌兴起,对采用手工制作、连史纸、宣纸和天然颜料的木版年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木版年画重回门神、灶神等众神题材,日趋萧条。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这种情况在建国之后也并没有得到好转,因为新中国破四旧以及十年文革对于“牛鬼蛇神”的打击,很多雕刻的木板被砸坏,当时的从业者不敢再碰画版。昔时年画原产地“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情况不复存在。

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从最盛时期的300多家减少到不余10家,佛山年画只剩”冯均记”一家在苦撑,“桃花坞”年画也仅剩几个老艺人还在印制木板年画……

改革开放之后,即使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把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代表的全国12个地方的木版年画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冯骥才为代表发起的“中国木板年画抢救工程”,收集各地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集成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地方政府比如开封市成立了木板年画制作社,但仍是抵挡不住经济浪潮的冲击。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传统学徒式无工资的生活,难以吸引年轻人,即便多数艺人都宣扬免费传授,怎抵得上在外打工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

这固然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但这种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国粹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如此快速的消亡,仍让人不免伤感。因为年画这一形态就如冯骥才所说“代表的是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

木板年画的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状况,其它散落在中原大地的民间艺术又何尝不是?如何让这些称得上瑰宝的艺术在今天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找到归属,让民间手艺人能够安静而有尊严地进行创作和传承,这是豫记一直都在思考的,同样也是本源社区书院一直都在探索的。

中国年画进化史:谁是正宗门神? | 豫记

高翰 |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