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发行) 阅读西方 悦读·传记 《吕克·贝松,想要被爱的男人:非官方认可传记》 Luc Besson, l'homme qui voulait être aimé : La biographie non autorisée Geoffrey Le Guilcher Flammarion (2016年1月版) 作者勒·吉尔谢在接受采访时语出惊人:“吕克·贝松一定不会喜欢这本传记,因为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掌控。”出版社聘请的律师在审核完全书后却唱起了反调:“我觉得导演本人会爱上它的,这是本充满力度的书。”其实吉尔谢在2009年就把传记写完了,但直到今年才得以出版,因为事关一个国际大导演的隐私,情况微妙,所以书名上面也注明了“非官方”。不过,这三个字倒是更让人浮想联翩,觉得有猛料可挖。 虽没有采访到导演本人,但作者还是做了很多细致的调查工作,并接触了十几位吕克·贝松的身边人。这个有点孤僻的巴黎青年,潜水教练之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拍摄出《蔚蓝大海》《这个杀手不太冷》《尼基塔》 等叫座叫好的电影? 在某些亲朋好友的眼中,吕克·贝松从孩提时代起就非常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也是书名的由来:想要被爱的男人。一个合作过的制片人这样形容他:“这个小男孩,没人教过他哭泣。他必须前进,必须变强。吕克会摧毁所有阻挠他的人。”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他一次次克服了心理、政治、财务等各种困难,终于成为寥寥可数的在好莱坞成功立足的法国导演。 如果你以为吕克·贝松的身份仅仅是导演,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一手建立的影视帝国欧罗巴利润可观,影响巨大。“每年在全球放映的法国电影中,有一半上座率和欧罗巴有关,差不多是五千万人次。”吕克·贝松是一个精明贪婪的商人,且长袖善舞。他和前总统萨科齐的团队过从甚密,圣德尼影视城的经营也出自他的大手笔。 还未满六十岁的大导演仍在奋斗,希望建立起可与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媲美的影视霸业。 (小涂) 悦读·医疗 《另一种韵律:自闭症的故事》
JohnDonvan;CarenZucker Crown (2016年1月版) 大约七十五年前,密西西比的唐纳德·特里普利特成为第一个被确诊为患自闭症的孩子。在这些年中,公众对自闭症的理解和看法有了巨大的改变,约翰·多诺文和卡伦·齐克记录了病症背后的故事,来追溯这些改变是如何完成的。几十年来,为了能让自闭症患者在社会上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多普通人在努力着,他们将孩子从严酷的管教所解救出来,为他们争取在学校学习的权利,挑战专家们对自闭症的看法,说服社会接受这些与众不同的人们。 ABC记者多诺文和ABC电视新闻制作人齐克一直关注自闭症群体,致力于向公众普及自闭症常识。此次他们在书中记录了更多故事:有推动人们理解自闭症的医生,有在法庭上争取自闭症孩子教育权的律师,也有站到公众面前讲述自己内心世界的患者本人。书中同时讲述了不少让人震惊的事情:人们曾经给自闭症孩子喂食致幻剂,或是对他们施行电击,来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举止。 两位作者从人们以有自闭症家人为耻、自闭症孩子被送进管教所的年代,一直讲述到如今社会对自闭症有了新的认知:自闭症患者只是不同,并非有缺陷。 (石叶) 悦读·婚恋 《他们的应许之地:我外祖父母的爱情与战争》
IanBuruma PenguinGroup (2016年1月版) 《零年:1945》让很多中国读者认识了伊恩·布鲁玛,他以宏大的叙事讲述二战结束那年的世界。这一次,他用自己的家庭故事,讲述走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过分离与恐惧的爱情。 伊恩·布鲁玛的外祖父母维妮弗雷德·施莱辛格和伯纳德·施莱辛格都出生自富裕的德国犹太家庭,继承了欧洲上层的文化观念。对于每个圣诞节从荷兰去拜访外祖父母的小伊恩来说,他们似乎就代表了英国:他们宽敞的伯克郡大屋子展现了最精致的英式优雅生活。直到多年后,他才发现,那里还有更多的故事。 在英德交战的将近六年时间里,维妮弗雷德和伯纳德像很多其他夫妇一样,因为丈夫被派往战场,两人完全分开两地,唯一的联系是通信。他们每天给彼此写信:自1918年分开起,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信件记录了他俩的第一次表白,伯纳德因一战前往法国战场,维妮弗雷德在剑桥和伯纳德在牛津的岁月,二战时两人的再次分开。信中,维妮讲述战争凶险时,伦敦人依然如故的生活;伯纳德作为军医,则见证着英国势力在印度的衰落。两人之间的数千封书信成为了一份家族遗产,并最终来到了伊恩·布鲁玛的手中。布鲁玛将自己的声音和外祖父母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再现一段婚姻、一个阶层 (英国的中上层犹太人)、一个年代的故事。 (音希) 悦读·历史 《杰弗逊的谎言:揭露你一直相信的托马斯·杰弗逊的谎言》 The Jefferson Lies: Exposing the Myths You've Always Believed About Thomas JeffersonDavid BartonWND Books(2016年1月版) 2012年,历史学家大卫·巴顿开始着手这样一项工作:纠正美国国父托马斯·杰弗逊在人们心中被扭曲的形象,最后成就了这样一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籍《杰弗逊的谎言》。然而,尽管原始的精装版本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一部分博主和非历史学学者对巴顿的学术成果却发出了质疑,继而导致了美国现代出版史上前所未有、骇人听闻之事:在批评家的不断攻击之下,出版商被迫将此书从货架上撤回。《杰弗逊的谎言》 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因政治原因而被扼杀的历史类书籍。然而三年后,巴顿澄清是非,并吸收了批评家的意见,新版《杰弗逊的谎言》得以重新与读者见面。 这本曾经引起众多争议、差点无法与公众见面的书中揭露了有关托马斯·杰弗逊的七大谎言,并回应了以下几个问题:托马斯·杰弗逊真的和一个年轻女奴隶有过孩子吗? 他真的撰写自己的圣经,将之不同意的基督教教义排除在外? 他是否是个反对为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种族主义者? 他是否在追求政教分离的过程中,提倡削弱公共生活? 通过杰弗逊留下的笔墨和相关证据的研究,巴顿将杰弗逊重新塑造成一个有远见的开拓者、一个崇敬耶稣的忠诚信徒、一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一个自由和民权的捍卫者。 (张丽君) 悦读·女性 《今后的生活》
Colombe Pringle JC Lattes (2016年1月版) 年过六十,职业生涯结束,一个女人的生活是不是就此完蛋了?没有紧致的肌肤,青春不再,脾气也因为更年期变得越来越古怪,这似乎是人们对退休女性的惯常偏见。哥伦布·普兰格尔大胆站出来说:“不!” 哥伦布·普兰格尔是谁?母亲是小说家弗洛拉·格鲁,父亲是英国银行家。出生优渥的她并没有长成无所事事的富家女,而是积极投身新闻界和时尚界,先后在《E11e》《Vogue》《观点》等杂志担任主笔。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成功女性就算退休了也会过得如鱼得水。但普兰格尔表示,她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的困扰。 相较于他人,作者只是多了点坦然,她毫不讳言地提及自己的皱纹、白发、孤独,这些旁人避而不谈的问题。她在书中和读者分享了人到中年都会经历的一些事儿,比如:父母、朋友生病去世;儿女成家立业,远走他方;夫妻关系冷漠,激情不再;还有最糟糕的———没有了雌激素……这一切是不是就像一场灾难? 普兰格尔却不这样看,她认为应该利用这个转折点,把它变成人生的新起点,并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家庭成员、祖孙三代之间的关系。虽然没了雌激素,但睿智和优雅的魅力照样能俘获异性的心。此外,退休后大可干些以前没时间干的事,充分享受人生。 《今后的生活》出版不满一周,即已登上法国亚马逊的畅销榜。看来格兰普尔以祖母的身份煲的这碗“鸡汤”颇让读者受用。 (雅琴) 悦读·历史 《天才地理学:从古雅典到硅谷寻找最具创意的地方》 The Geography of Genius: A Search for the World's Most Creative Placesfrom Ancient Athens to Silicon ValleyEric Weiner Simon & Schuster (2016年1月版) 自诩为旅行作家的艾瑞克·维纳在书中试图寻找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灵感之间的联系。他探索着一些名胜之地的历史,譬如1900年的维也纳、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古雅典、宋代的杭州以及今天的硅谷,以证明特定的城市环境对天才的想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什么这些地方盛产天才?为什么这些天才的盛产地最终又以失败告终? 维纳用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幽默语言,将诸如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等活跃在这些城镇的天才走过的老路重走了一遍,看看究竟是什么给了他们灵感,并幽默地问道:“这里的空气中究竟有些什么,我们可以打包走吗?” 其实天才与地理的联系也是有史可循的,达尔文就是在马车上灵光一现,有了进化论的雏形;弗洛伊德在他最喜欢的咖啡屋里才能高效思考;贝多芬则和很多天才一样,更偏爱在树林中漫步。而本书则将历史传记、旅行随笔和社会学研究进行了融合,重新定义天才的产生,同时重新评价文化在孕育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希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