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就来谈谈村子里蔬菜种植的那些事儿。 种子是蔬菜种植的核心。数据显示,目前洋品种已控制中国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种。而个别品种,如番茄、茄子,洋品种已近形成垄断,或是区域内的事实垄断格局。 虽然我国也培育蔬菜种子,但目前,多数国产种子的稳定性差——第一年种,果型好,产量高,第二年却大打折扣。 深入调研蔬菜种子的产业链控制,并且从源头做起,扶持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蔬菜种子的自主化培育,让菜农们用上“国产”种子。 蔬菜种植涉及农资包括:种苗、农药以及肥料。一些不良农资商家为一己私利,兜售问题产品,大大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许多菜农是通过种苗企业购买种苗,直接移栽来种植蔬菜的。因此,有的种子销售者利用与菜农的信息不对称,以次充好,来获取灰色收入。 外国的许多种子公司,既研制蔬菜种子,又生产农药。因此,一些种子经营者借技术垄断,实行捆绑销售——在推销时,为菜农提供免费的农药或者喷施肥。这样,菜农就被他们完全控制。 如今,蔬菜种植已离不开农药与肥料。 就黄瓜、番茄来说,由于重茬、农药、肥料的大量施用等,土壤肥力几乎失尽,若直接移栽上去,产量无法保证。所以,种植时,需要将苗嫁接到更加粗壮的、能够更有力度地吸收养分的南瓜苗上。 有些肥料经营者为增加销量,在根本不了解农地缺乏微量元素的情况下,胡乱卖货,造成菜农过量施用某元素的肥料,使得植株生长出现问题。 目前,部分蔬菜收购商与种子(苗)供应商合谋,协助兜售某品种蔬菜:收购商故意抬高某菜的收购价,然后在市场不断宣传,使得该菜的种子大受欢迎。而到了第二年收获时,之前的价格承诺却并不能兑现。 无法掌控资源,却又试图维护自身利益的人,才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一只番茄的收购价为1元/斤,经一手收购商,二手批发商,三手终端零售商,到达超市或终端市场,价格为4元/斤,而若稍加包装,价格更高。而菜农们只能获得供应链条上的最小部分利润。 菜农往往凭经验种植某些品种的蔬菜,导致“今年是丰产年,第二年却是歉收年”,出现“菜烂在地里不收获”、或是“姜你军”、“蒜你狠”的怪现象。 菜农们对现实充满不安:无法掌控种苗、农药、肥料是否可靠,却又对技术甚是渴求。菜农若想菜能在收购商那里卖出好价钱,就要服从于种子(种苗)、农药、肥料业务员。 “你就按照我说的做,不行,再说!” 菜农们轻易地就成为种子公司的免费试验者。而若种植效果不佳,则责任就被推给了菜农。甚至有时种子公司会以甲品种冒充乙品种。 农村农资市场松散庞杂,只有通过市场手段——国有企业对农资实施专营,进行专卖,掌握上游生产商,而后政府监督,才能有效解决蔬菜种植中的各项问题。 政府建立农资销售的指导价,严控上游农资生产者与经营者对处信息接收下游的农民的掠夺与盘剥。 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国字号企业当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民,政府进行监督指导。 在此基础上,再由国有企业控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联合并购,形成一家能够占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超30%市场份额的超大级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 借此,打造出标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价格引导、质量管控、蔬菜储备、服务菜农方面作表率,并逐步过渡到可直接进行田间采购的阶段,完成从国家层面协助农民进行销售的工作,进而在蔬菜产、供、销领域形成事实上的国家调控。 菜农,当今中国乡村中,没有离开村庄的人。他们仍然在祖辈的土地上辛勤耕作。 改进劳作方式、管控农资销售,在物质上保障农民的利益,我想,这才是乡村建设的基础。 来源:我的农场 编辑:严隽怡 |
|
来自: 美美的添 > 《大棚蔬菜种植,农药,化肥,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