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几十年的不断探索,把业已消失了的历史痕迹和离开我们十分遥远的人类社会,逐渐展示我们面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从原始社会形态开始的。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考古学家依照石器进步发展的情况,把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漫长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五十年代后期,考古工作者在榆社墩 、上西山和下西山发现了三个旧石器地点。石制品的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石砾石,其类型基本上是石片,真正经过加工的只有一件刮削器,虽然不能做出时代上的判断,但根据地层观察,应归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范畴中。“下限最早不超国丁村;上限最迟也不能晚于萨拉乌苏河,约与黄土底部砾石层的时代相当。”(贾兰坡等:《山西旧石器》)在寿阳高匘、伊家庄、平定枣烟、大梁丁一带也曾发现过旧石器。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和顺土岭乡当城村附近的背窑湾洞穴内、夕阳阎庄乡河上村附近的虎窑岩洞穴内、榆次西长凝村附近的贾鱼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和顺背窑湾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太行山区,山体以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为主体,咳斯特洞穴比较发育。该洞穴坐南朝北,和(顺)刑(台)公路由洞口穿过。洞前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水入漳河,洞深14米左右,洞地面积约百十平方米。由于年长日久,遗存遭到破坏,其残留的文化堆积层不过20平方米。石制品可分为石核、石片、尖装器、刮削器等,原料有燧石、石英石脉石英等。骨制品可分为尖器和韧器两大类。动物化石记有鼢鼠、獾、斑鼨狗、普氏野马、披毛犀、骆驼、大角鹿、马鹿、东北鹿、普氏羚羊、牛、岩羊等。从地层堆积、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性质上分析,其他时代应为更新世晚期,文化分期上应放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经炭十四测定,距今约三万年左右,昔阳虎窑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同属太行山区,洞口东南向,洞口高约15米,宽约14米,.洞深约11米,洞底宽不足3米,呈u字形,洞内填充着土,沙,灰烬的混合堆积物,文化层厚约60厘米,内有石制品,烧骨,破碎骨以及披毛犀,鹿,盘羊等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其类型有石核,刮削器,石片,锥等,加工比较细致,器形也比较规整,根据对岩性的观察和石制品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组合,考古工作者认为虎窑洞内文化层堆积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文化分期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顺背窑弯,昔阳虎窑洞这俩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堆积.不仅在时间空间上有可能填补旧石器的空白,加深了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洞穴文化堆积的认识,而且也说明了在太行山区寻找更多更古老的古人类文化遗物是很有可能的。 榆次西长凝一带,黄土起伏,河流纵横,遍布着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晚新生界地层较为发育,属于晋中盆地东缘的山前黄土台。在涂河南岸的贾鱼沟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人工石制品以及烧骨、炭粒和古生物化石。石制品的原料多均不甚明显。其类型有石核、石片、石器等等。在同一地层中,还没有发现有很多碎骨片、烧骨以及被烧过的土块等等。这些遗物 和可能于当时人类吃肉吸骨髓的生活习俗有关,但也不能排除有被当作骨器使用的可能。火的使用,使当时生活在晋中的人类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提高他们想自然作斗争的能力,标志着人类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我们依据地层的观察和岩性的分析,初步认为产出石器的地层为更新世晚期之末,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吴志清等:《山西榆次贾鱼沟旧石器的发现》 如果说榆社墩圪瘩、上下西山发现的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仍不能作出时代上的判断的话,和顺背窑湾、昔阳虎窑湾洞发现的旧石器遗存明确告诉我们,晋中的历史起码应该从三万多年以前开始。至于那把最粗笨的石刀,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仍然在探索着。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有一个过度阶段,叫中时期时代。榆次东赵附近的大发和榆社的赵王村都发现了中石器时代的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晋中一代的人类祖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学会了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并且开始种植谷物和饲养动物,把自己的历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 迄今为止,晋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不下一百六七十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太谷白燕、范村、桃园堡,玉玺东赵、源涡、郭村、北合流、四甲坪、祈县梁村、平遥依涧、瀴溪等。太谷白燕遗址位于白燕村西乌马河岸的一个高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内的寨圪瘩、岗子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两的地点共发现房屋9座、墓葬11座,陶窑3座,灰坑390座。出土的陶器能复原的达800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一些装饰品等100余件。遗址的堆积较厚,一般深1.5米至4米,说明了人类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两个地点的遗存堆积情况不一样,寨圪瘩是夏商时期的文化堆积压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堆积。也就是说,白燕遗址的内涵十分丰富,跨越时代较长,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在延续到阶段社会产生以后的夏商文化。考古学家认为,白燕新石器遗址的遗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期,而这三期是一种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也是文化发展的新陈代谢,既有原来的气息,在形态上有变化,同时也有一些原来的因素被淘汰,新的因素的产生。白燕遗址夏商时期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文化系统发展的八个阶段。白燕遗址的夏商文化和晋南、豫北冀南关系比较密切,受到了这两个地区文化交流的影响。在白燕遗址还出土了一只陶靴,它们的形状也和柳林发现的相同,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白燕遗址的民族族属与吕梁地区民族族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白燕遗址的发掘说明晋中地区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独立的考古文化区,这个地区与周围地区在文化面貌和特征方面,既有联系育有区别,但是它们历史的发展是相连贯的。 生活在晋中的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晋中的远古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晋中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揭开了晋中地区文明史的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