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我写了李治这个皇帝干得不比他爹李世民差,而且在一件事上他完成了他爹李世民也没有完成的任务,那就是攻灭高句丽。
在我们看来高句丽仅仅是一个小国而已,全盛时期的疆域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也就包括了现在的辽东半岛,吉林省,朝鲜及韩国一部分,和泱泱大国中国比起来,还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对中国的威胁也不及当时隋唐北面的突厥人,也不如西南边境的吐蕃人。
可为什么隋唐两朝,五代君主,都要灭了高句丽呢?
所谓的五仁皇帝分别是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及唐高宗李治。
杨坚还未当皇帝时,就有黄门侍郎裴矩告知当时还是北周权臣的杨坚要灭了高丽,登记为帝后杨坚便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却因水土不服及海上大风也失败。
杨广更是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号称二百万,统由炀帝御驾亲征。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
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
公元六一三、六一四年,隋炀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皆以失败告终。而隋炀帝发动的征高句丽之战,更是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李渊登基后因为有突厥的威胁,没能力顾忌高句丽的威胁,可是却以一直非常关注高句丽。
而李世民也曾动用了几十万兵马多次征伐高句丽,差点就灭了他,可是却在将要取胜时,李世民去世了,他没能完成攻灭高句丽的愿望。
唐高宗时,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大败高句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策应唐军行动。
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
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新罗文武王六年,新罗再“请兵于唐”。同年,高句丽发生内乱,莫离支男生在其父莫离支盖苏文死后,继其父位,“为其弟(男建)所逐,遣子乞师”。唐出兵,最终攻灭高句丽。
可以说,为了灭掉高句丽,隋唐两朝可谓是煞费苦心。
我们这些后人觉得五个皇帝除了李渊外都在穷兵黩武,不明白为什么仅仅因高句丽不肯屈服称臣就要灭了高句丽,非常不理解。
其实不肯称臣,不尊礼法仅仅是开战的借口而已,真正要灭掉高句丽的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隋唐君主都认为高句丽的地盘原来是中国的领土。裴矩告知杨坚:“高句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中书侍郎温彦博亦坚持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不亡之”。也就是说三国大乱之前,高句丽的地盘是中国的,早在周代就是中国人箕子的封地。灭掉高句丽其实算是在完成杨坚未完成的统一中国的任务。
高句丽确确实实是汉文化辐射的地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在吉林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有一处“洞沟古墓群”。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少数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高句丽文物古迹。
高句丽古墓中的壁画更堪称为世界壁画艺术的宝库。壁画完成于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时间在公元37年至公元427年之间,与公元366年凿建的莫高窟敦煌壁画时间基本相同。高句丽人崇拜起源于中原的神物三足乌,视其为最高权利的象征,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古墓中大量的射猎、战争的壁画体现出这个边疆民族的尚武好战的特点,壁画中有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中华文明的特征,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所以隋唐要灭高句丽,其实是中国统一战争的持续,也就是说直到李治手上,那个时候的中国才算真正的统一。
第二:不灭掉高句丽,中原王朝将寝食不安。为什么这么说呢?五代以前,东亚除了中国外,只有高句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像匈奴、鲜卑、突厥人在草原上,都未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文明发展不够,这样子的势力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压倒性的优势。
可高句丽却不同,高句丽本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一样掌握着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中央集权制度,如果任由他们发展,一旦中原王朝出现什么动荡,他们就有灭中原王朝的实力和制度。就如东汉末年诸侯林立,曹操灭乌桓还是不成问题的,对羌人,对匈奴人也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可是一旦东北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就会对中原王朝有莫大的威胁,诸如后来的辽国、金国、蒙古,乃至后来的后金,都是如此。少数民族学会了中原王朝的先进文化,先进制度,加上少数民族多骁勇善战,那对中原王朝是有灭顶之灾的。
英明神武高瞻远瞩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也就是说要趁着中原王朝有实力的时候,一定要扫除周边有能力威胁中原王朝的王国,不然后世如果衰落动乱了,就有亡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