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问题导向,整体思考,系统实施
2016-01-31 | 阅:  转:  |  分享 
  
问题导向,整体思考,系统实施——区域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基础教育课程》2015年第4上期作者:姚秋平字号作者简介:姚秋平,上海市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部主任。内容提要:区域教研活动课程化是把教师的教学、培训、教研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构建教研活动课程化的“两种
机制一个体系”,改变日常教研活动中“目标不明确,活动随意性大;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实施形式与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兴趣热情;教研活动
成果传存性差,对后续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等问题,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关键词:问题
整体系统教研活动课程化区域教研活动课程化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整体设计结构化、系统化、课程化的教研模式。它使教研活动更具针
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可持续性。一、问题与思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否规范地、有创造
性地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专业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很多,
但日常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有效的途径。日常教研活动确实为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
化,日常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教研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随意性大;二是教研活动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也缺乏针对
性;三是组织实施形式与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兴趣热情;四是教研活动的成果传存性差,对后续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五是缺乏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
制。上述问题制约着日常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指导与引领,也制约着日常教研活动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教研活
动发展的瓶颈?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建立融“教、研、训”为一体的教研活动运行新机制;二是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教研活
动组织、实施、评价、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教研活动课程化体系。通过“两种机制一个体系”的建设,为教研活动注入新动力,突破日常教研活动的
瓶颈,让教研活动能有效指导与引领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二、实践与探索(一)构建教研活动
课程化的“两种机制一个体系”1.建立融“教、研、训”为一体的教研活动运行新机制我们在实践中建立了“融‘教、研、训’为一体,学分
管理”的教研活动运行机制。着眼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日常教研活动过程和结构。具体的运行流程见图1。图1“教、研
、训一体”课程化教研活动运行机制?课程化教研活动运行,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科教研员根据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提炼关键性教学问题,围绕
关键性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设计课程化教研活动系列主题,形成具有生成性的课程大纲,通过网络平台报师训管理平台,经审核形成教师培训
课程,并向教师发布,教师登录注册。第二个环节是在教研员的主持下进行网上、网下教研活动,形成教研活动过程资料,由网络平台记录,为教师
培训认定学分提供依据。第三个环节是系列教研活动的总结、反思,教研成果的课程化,为教师提供解决关键性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实例与路径。
“运行机制”把常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教师的教学与培训有机结合,通过教研平台形成教研活动课程,通过培训平台的管理,激励教师积极、主
动参与教研活动,保障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持续性。2.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教研活动组织、实施、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区校联动
的“网上与网下结合”的教研活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在教研活动中,形成区教研部门、师训部门、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
过程和方式,使得课程化教研活动实质性地走进基层、走进教学过程,实现“教、研、训一体化”。课程化教研活动组织管理,以区学科教研中心
组为核心,学校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形成“上下沟通、区域联动,分层管理、相互协调,过程评价、学分激励”的管理模式。区域教研部门制定学年
教研活动课程化方案,学科中心组指导各教研组、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及时总结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定期完成对
教研组、教师个人的教研参与情况、交流内容、成果展示等材料的检查和评价。学校教研组在区域提炼出的共性问题基础上,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共
性问题转化成为教研话题,把网络教研与日常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参加研讨。区师训部门、学校师训专管员负责考核与评价的组织管理。
区教研部门、学科教研中心组整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方案和计划,指导各教研组、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及时总
结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区师训部门定期完成对教研组、教师个人的教研活动参与情况、交流内容、成果展示等材料的检查和评价。激励与评价
机制结构及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图2激励与评价机制结构及运行模式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与激励,既要有实际利益的奖励,
又要有精神鼓励,还要有内需的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可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
之路。3.构建教研活动课程化体系课程化是指给教研活动的内容组织赋予课程的性质,使教研活动内容转变成课程。即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科教
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着力使教研活动具有更强目的性,内容更具有系统生成性,通过教研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有系统、有结构、可
生成、可检测的教研活动课程。教研活动课程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把教研活动的主题、案例通过系列化等方式转变为教研活动课程;(
2)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确立新的教研活动内容体系;(3)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教研活动课程评价和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管理与
评价。构建课程化教研活动的流程如图3所示。图3课程化教研活动构建流程课程化教研活动构建流程,即在对教学实际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炼归纳出关键性教学问题,聚焦对课程目标的整体把握,聚焦教师教学的实践性智慧,设计课程化框架。课程化教研活动内容设计为半结构性,
体现教研的生成性与发展性,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师需求,教研活动按照课程框架展开,课程内容在教研活动中生成完善。教研员根据课程框架申报培
训课程,师训部门根据课程框架与教研活动成果认定参与教师的学分。(二)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教研活动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
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实践与体验来获得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研活动课程化内容结合典型“案例”“项目”“主题”,以“系列主题教
研活动”呈现为主;实施过程包括问题发现、主题确立、方案制定、活动组织开展等,组织者与参与者共同研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
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模式几年来,通过教研活动问题化、主题化、系列化、课程化四个发展阶段
,我们初步形成了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基本框架,即教研员组织的一个完整的教研活动,需要经过活动主题的提炼、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资源
形成与推广应用等过程,如图4所示。图4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基本框架(1)主题的挖掘与提炼。首先,确定教研主题。通过教学调研
发现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寻找具有典型性、共性的问题,根据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以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设计教研主题。
研究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问题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其次,把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分题,
形成系列。例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教研系列的设计如图5所示。图5“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
在这些分题中,有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学习方法的探索,内容切合教学实际,又都是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分题都围绕“怎样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分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课题的研究之中。(2)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根据主题和思路确定教研
目标,设计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研究项目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①教研活动主持人先设计方案,然后把方案发布于“网上教研公告
栏”,提供给全体教师,开展集体讨论,主持人以教材和教学基本要求为标准,结合教师的意见,对原研究方案进行系统再设计,不断优化完善,使
之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②为有效完成研究而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研究的专题理论学习。通过网上教研公告栏、专题研究、论坛
区或留言区等板块,不定期发布教育教学前沿信息,供教师选学。③确定课堂实践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注意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展集体讨论
、集体备课等形式,发挥集体智慧。④聘请专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整合多方资源,帮助教师理解研究中的困惑和问题,避免
在实践过程中迷失方向,提高研究效能。(3)组织实施。以任务(或项目)驱动,如集体备课、教学实践、课例研讨等方式,面对的是一个个教
师与学生,一个个教学实际问题,通过教研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分析面对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经过实践验证这样一个循环
往复的过程,使教学、教研、培训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4)实施过程管理。日常教研活动
管理制度,主要运用教师培训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对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实施任务驱动,实时记录、展示与评价,对获得创造性成果的参与教师进行奖
励,激发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5)教研活动资源生成与课程形成。随着教研活动课程化实践的深入与发展,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包括各类课
例、案例、论文、试题、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反思、课件、专题讲座等文本、视频、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材分析方法》《学科有效教学
设计》《学科命题与评价》《学科教学中落实“二纲”教育》《高效课堂构建与教师学科素养》等100多个典型的教研活动课程。如《基于标准
的考试命题技术》教研活动课程,引导教师研究、讨论细化学科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自己的实践、同伴讨论、专家指导,学会基于标准的考
试命题技术与方法。主题系列有: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与教学、作业、考试的一致性?用学过的理论为指导,命制本学
科的期末测试卷,并上传网上交流,选择一位本学科教师的试卷进行分析点评等等。教研活动资源生成与课程的形成,为系统化、结构化、可持续
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资源保障。2.教研活动课程的结构从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实际出发,我们把教研活动课程体系设计为学习研讨型
课程、实践反思型课程、研究改进型课程三种类型,并在教研活动中不断地动态生成。具体结构如图6。学习研讨型课程主要是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
,解读课程改革的方案、学科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学习了解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内容的统整
;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改造自己的教学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丰富自己
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反思型课程主要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主动体验、反思、探求,以
此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实践性智慧,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研究改进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手段,通
过任务驱动,让教师对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图6上海市徐汇区教研活动课程结构三、小结我们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从问题导向、整体思考、系统实施着手,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等环节,为教师的岗位成长、专业发展构建教研活动课程化新机制,提供了时空与专业引领保障。而且通过学分管理模式,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进行考查、展示与评价,确保了教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有效提升了学校学科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了整个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