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悉的南阳丧葬习俗

 曾之馆 2016-01-31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我所知悉的南阳丧葬习俗

    南阳盆地位于汉水之北、中原之南,境内有远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遗址”,也有西周姜太公之先祖的封地“申吕之国”。盆地上世代流传的丧葬习俗,同华夏民族民送终,报丧,吊唁,报庙,入殓,出殡,葬等古老丧葬习俗大体相一致 。但因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俗不同”,南阳民间素行土葬,且崇尚隆重,繁文缛节十分复杂又独具特色。

  “送终”。 病人生命垂危之际,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身边,做好守护,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子女都来送了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移尸。长子、幼子分别捧死者头脚,将遗体移至中堂铺地席之上。乘其体未僵立即擦洗身体、换上寿衣(近代汉族寿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即衣5件:白布衬衫、衬裤、棉袍、袄或褂、裤各 1件、帽1顶、鞋1双,另有衾枕。外衣以绸为面料。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比较考究的寿衣,男穿长袍马褂,女穿袄袍,都绣金花、寿字。寿衣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SPAN>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现在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办丧事,一般用时尚“高档”的新衣服<</SPAN>多为冬装>;之后,将遗体头外脚内移放至堂屋正中灵床之上(高粱杆简单织成的灵薄架在两条长板凳上。很多人把是否停尸灵床,当作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象征性地用生麻皮儿束死者双脚(防尸惊),火纸遮脸。灵床前置放小方桌(低于灵床)点燃长明灯、摆放供品桌前放老盆(小瓦盆)开始烧纸祭奠。

    报丧。上述事物完毕,即派人向亲友报丧。报丧者不论晴雨,均须右腋倒夹雨伞一把(说死者灵魂可藏于伞内同去),俗称“倒夹报死伞”。这个特殊的标志,便于路人和亲友识别,也便于报丧者一路方便。

    破孝。是对吊唁人,裁分孝服、孝布。子女着重孝(孝服或宽长的孝布(女婿配腰布),一般亲友三尺头布(现在多送白巾)俗称称“撕孝布”需提前准备,人到即送。

    守灵。报丧之后,子女、晚辈披麻戴孝(麻皮儿束腰,头裹白布,白布幔鞋。鞋幔和头布染不同颜色,区别辈分),不离灵堂。直到正式下葬,要昼夜守护在灵床左右,一边哭哀,一边不间断烧纸。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在外的晚辈到家先要灵前跪叩、哭悼,然后披麻戴孝。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边瞻仰边哭悼。远一点的亲友,瞻仰之后烧张纸,行三鞠躬礼即可。有新到亲友吊唁,子女要陪哭、跪礼亲友吊唁,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以往贫穷时多时烧纸、蒸馍、白面,亲近的还送生鸡、生肉,多少因人而论。现在多为烧纸、烟酒、鞭炮、现金等期间,一盘或两盘“响器(唢呐队),不停吹凑。来人吊唁、入殓、下葬悲曲激荡催人泪下,中间一般吹凑喜曲缓解悲伤;亲友前来吊唁,主家会当面告知答谢宴日期(以往因条件有限,一般当日只吊唁不待客,参忙人员大锅饭一碗端。正式待客需等到死者“五七(三十五天)”。现在条件好了,多数定在下葬当日中午。关于待客丧宴,也是“全场儿”(四荤四素八个盘,六个大件八碗汤),过程内容与我写的《古老盆地那古老的婚嫁习俗》中描述的基本一样只是死者的娘舅家人要主席,饭后娘舅家人还要与死者家属商定死者配偶、遗属的赡(抚)养、死者头周年待客等事宜。当然,也有老娘舅等对不孝子女的最后一次、最严厉的教训。

    报庙。下葬前一晚,由长子或承重孙打幡,率领众子众孙及亲友一行到土地庙“报庙”。传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暂留。报庙就告知土地爷:死者明日要前往阴间(现在没了土地庙,一般都是报家门三岔路口)。

    入殓。阴阳先生选定吉日吉时后(一般3日后,逝者配偶若在选单日)入殓下葬。入殓,即将死者遗体移入棺木。先在棺材底撒一层草木灰(防潮、防虫,也便于以后移葬),“铺金盖银”将死者停放端正后,空隙处填满以火纸束扎的柏枝或死者生前衣。亲属做最后一次瞻仰后,管事者大呼盖棺,悲壮激昂的唢呐响起(老艺人用大唢呐吹出抑扬顿挫、哭腔长拖、声嘶力竭仿人哭声,令在场者悲从中生,无悲泪落,悲上加悲),众亲放声大哭(死者去世,亲属要在死者咽气、入殓和下葬时痛哭三次,此为“三哭”)。

    出殡。入殓之后(多定在上午),众人扶柩抬出户外百步,把灵柩搁在长凳上,然后装抬杠。“老摔盆(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一摔,抬夫起杠(八人扛抬,两人抗长凳紧随随时停歇)正式出殡。出殡队伍行进,长子抗路幡、长孙抱逝者遗像前引,灵柩后全体送丧眷属手持“哀札(高粱杆儿缠白纸,用以烘托悲伤气氛。有说便于统计哭丧人数)”紧随,最后或送葬队伍两旁为僧道吹打簇拥。一路上除“响器(喇叭队)声、鞭炮声声声不断外,还撒纸钱或焚化银锭俗称“烧买路钱”至墓地。

    下葬。灵柩抬至墓地十几步外稍歇后,“百米冲刺”跑步将灵柩抬进墓地(以示逝者快意,亲友慰藉)。稍停,子女上前观看墓穴,长子对墓穴做最后修正。墓穴修好后,卸下棺木抬扛,套上长绳,长子抗大头、左右四组人马同时拖拽,灵柩稳稳放入墓穴;逝者长子调整棺木朝向后,指挥者一声令下:“下葬”!唢呐声悲壮响起,送葬队伍哭声一片中,墓穴随即填平。简单填平后,将素幡暂插墓中、花圈摆放周围、用过没用过的“哀札”全部插到坟前、供桌(摆放供品的方石)放置逝者脚前,送葬完毕。

    。下葬后,主要亲属连续三晚到墓前点火守夜,陪伴亲人最后一程。

  坟。下葬次日,近亲属抗锨挑担到墓地将新坟封好,摆正供桌,烧完全部火纸跪拜离去。

  此后,还有“做七”(每隔天举行一次祭拜,做过五七或七七、周年(一年一次,做过三周年)      

《周礼》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土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至秦汉时期禁民火葬,并世代沿袭。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乃是中国人所能设想的生命之最终归宿和最后诉求。封坟树木、安葬祖先,则是中国人奉行孝道的终极体现和最基本要求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繁缛的丧葬习俗确有不文明之处,但如今城里人,特别是干部家庭:设灵堂,停放水晶棺、开追悼会、火化、待客,并把收礼、待客作为主要,也有点太文明了!

 

 

 

 

 

 

 

农行南阳市分行  翟传海

13938965453

二○一三年八月五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