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发现地——河南省安阳市行政东区中轴线北端。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 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开工,2009年11月26日开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三千年文脉相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态千姿的发展史。 满足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一共需要文物约2500件,办好开馆第一展需要文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玺和古币文、简牍和帛书等诸多方面。 追寻汉字本源 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博物馆第一展厅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汉字传遍四海 “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进入第五展厅,观众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 历程。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文字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