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格的意义:语言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对人脑采摘文章之美的艺术与科学研究

 昵称535749 2016-01-31
译者: 山田奈奈 原作者:Maria Popova

发表时间:2016-01-29

作者总结并推荐了著名的多产语言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的书——《风格的意义》。书中介绍了史蒂文对于写作方法和风格的理解,想学习写作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第一次翻译这样的文章,有错误之中敬请指出,不胜感激。

“诚如吾等所见,人类自幼时就有呀呀学语的本能。”查理兹达尔文在他的《人类起源》中写道,"然而,却没有孩子天生下来就会制作烤肉、会酿酒,或者会写作的。“当然,烧烤和酒酿出自这个人短暂的文化背景,而写作却是我们悠长文明的跨越者,我们最久远和广阔的思想和想象的目录。然而,为我们贪婪的写作欲望而生的各种写作建议,都实实在在地表明,它是一个非本能的行为————即使距离达尔文一个世纪之后,传奇疯子大卫奥美都只能如此简单地概括:“优秀的写作并非一个自然的天赋,你必须学习如何做好它。”

但是,即使我们掌握了这一非自然能力,仍然有巨大的鸿沟横跨在写的好和写的好极了两者之间,只因那奇迹一样的文风掌控力。文风是心灵的地形图。"相比身形,它更加真实、可靠的心灵写照。“

《风格的元素》一书的作者是斯特伦克和怀特,这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书,以至于近一个世纪之后,哈佛大学的史蒂文平克追随其哀思达尔文的脚步,出版了《风格的意义:好思者们的21世纪写作指南》。

平克这样写道:

我喜欢读风格指南,还出于另一原因,就像是送植物学者去花园,使化学家前往厨房一样:那是科学的真正应用。我是一个语言心理学家,也是一个认知学家。那么问题来了,语言样式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利用语言来增进彼此吸引力吗?面对普罗大众,这确实更具吸引力。我思考语言怎样物尽其用,以此解释它怎样工作。

事实上,平克作为现今最著名也是最多产的语言心理学家,其对文风的解读,不仅如同完美主义的作家一样字字珍视,同时也不乏科学精神地理论揭示了许多长期存在的盲从信条,如下:

我们现在知道,避免使用被动语态是一条很不好的建议。语言学研究表明,被动结构有很多必不可少的功能,它擅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记忆点。一个熟练的作家应该知道这些功能是什么,抵制受这条天真的语法法则影响的编辑,修正每一个被动结构为主动结构。

平克的观点呼应了约翰斯坦伯格在《写作六规则》和维吉尼亚沃尔夫在《尊重语言生命》中的观点——确信语言不是静态信条,而是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就是说,不要带半点限制性和不必要的规矩:

尽管有些规则使文章出彩,有些规则使文字劣化,尽管作者们随波逐流。规则混搭了语法正确性、逻辑合理性、正常的样式和标准方言,但是一个富有经验的作家应该远离它们。正统的教科书无法接受这般洗礼:语言一直在变。它不是立法机关笔下的法规,而是像维基百科一样,由数以百万计的书写者和话语者掌握,他们改变语言为自己所用,他们随时间消亡,新老更替,往复循环。

平克对”美好的旧日时光“做了这样的解读:

每一代人都相信孩子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正在毁掉文明。

你还记的那些日子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说话流利而充实,官员们用平易近人的英语书写,每一篇论文都是艺术的佳作。互联网使我们变成文盲这一理论,已然成了各个时代读者的精神负担。

他那时的目的是,将或清晰明了或高雅或是情绪共鸣而存在的规则,与基于神话和误解的规则区分开来,然后取代源于原因证据的惯用信条。用心知觉,而非机械知觉。而后,他反对《语言的强制动量乔治欧文之哀》。他列举了三个体现文风重要性的原因,影响至今:

首先,它确保了作者可以讲明自己的意图,读者可以不必浪费自己在地球上的珍贵时间,而去阅读难懂的散文。

第二,风格获得信任。如果读者发现作者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文章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那他们也能确信作者能够轻松地发现他们不容易发现的细节之美。

风格不仅为世界增添美感,对一个文学读者来说,一句扣人心弦的句子,一个引人注意的比喻,一段诙谐的旁白,一句优雅的话,都是人生的美妙瞬间……这一切不切实际的美正是一个作者为之倾尽努力的所在。

奥斯卡王尔德有名句:“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需要别人传授的。”平克相信一个人可以学习怎样写出美文——通过指令,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例文的参考吸收。比如苏珊桑代克(先成为读者,再成为作家),再比如大卫福斯特沃莱特,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大量并且用心的阅读。平克同样主张,阅读对于写作,不可估量的价值:

好的作家都是狂热的读者。他们吸收了大量的词句、谚语、构词法、修辞手法,他们敏感地捕捉到要如何使这些词汇交织碰撞在一起……成为好作家的的出发点就是成为一个好的读者。作家通过圈点、品味、推敲一篇例文来获得他们的写作技术。

他向那些刚入行的人提供这样的保证:

一个有抱负的作家会认为写作就像是新兵训练营里一场排除障碍的谈判,警官会对你的每一个错误讥讽怒吼,这样想是可以被原谅的。但是,为什么不用另一些技能替代呢,比如烹饪或者摄影?完善的工艺是终生追求,而失误是游戏的一部分。我们的技艺也许可以通过每一次课程提高,每一次练习磨练,但它首先要被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快乐和接近卓越的渴望点燃。

平克建议,卓越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杜绝陈词滥调:

每一个作者都面临着使用更高级词汇的挑战,既不夸张,也不用力过猛……好的作品可以改变感知世界的方式,就像心理学课本上那个夹在两个高脚杯中间的人脸剪影一样。

为了声援寻找完美词汇的荣耀,平克提供了几点机智又聪明的建议,即好好使用你的词典:

想要成为作家的读者应该手中常备一本词典(一些为智能手机设计的程序应用),作者可以毫不犹豫地把一些固定意义,发声动听,又不晦涩难懂的词拿来使用。我时常使用同义词典,恰如我曾读过的一本自行车修理手册里的建议,如何用大力钳在轮辋上挤压出一个凹槽:“不要带走这个工具的破坏性潜力。”

作为心理语言学家的平克,思考着说与写之间的差异,以及这差异所能解密的风格的秘诀:

说与写与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相关,其中只有“说”对我们来说是天生的。对话时本能,有哪位社会互动是本能:我们与我们需要与之交谈的人说话。

我们享受这一切的给予和接受的时候,我们把面包在水面发出书面信件到世界。读者是看不见的和不可预测的,我们必须了解他们,但在不看不到他们的情况下。在我们写作的时候,读者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写作首先是一种假装。我们必须想象我们在某种对话,或信件,或演说,或独白中,然后让代表我们的阿凡达在虚拟世界里说话。

好风格的关键,并不是说要遵守写作规则就可以了,而是,要对虚拟世界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你在其中与人交流。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写作之美的深思熟虑和指南,同时也是践行文中建议的优雅典范,因此赏心悦目。补充一些著名作者关于艺术语言的第一手智慧,包括埃尔莫尔伦纳德的《写作十项建议》尼采的[十规则]、瓦尔特本杰明的[十三原则],亨利米勒的《十条戒律》,和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八条写作技巧],乍的尔史密斯的《写作心理学》,和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伟大小说家的三点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