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识人看人(六征观人法)

 昵称122638 2016-02-01



如何识人看人(六征观人法)
《文王官人篇》记文王告太师尚父观察真伪、考试才艺之法,其法在六征。六征者,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
第一辑 观诚
原文:观诚者,观验其诚也。《孔子家语》云:“诚于此者形于彼。”是诚之足观者。《中庸》云:“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是观诚之义。
译文:所谓观诚,就是观察验证他是否真诚。《孔子家语》说:“真诚在此处的会在彼处表露。”这就是说,真诚是完全可以观察出来的。《中庸》中说:“要想获得上级的信任应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要想获得朋友的信任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做到孝顺父母,也就无法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反省自己有不诚实之处,就无法真心孝顺父母。”这就是观察真诚与否的基本要领。
原文:考之以观其信,絜(xie)(意:度量,比较)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蓝(用淫声来迷惑之以乐以观其不宁,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以观其常,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
译文:用考验来看他的信用,用衡量来看他的智慧,展示困难来检验他的勇气,制造麻烦来检验他的才干,用财利来诱惑看他是否不贪心,用淫声来迷惑看他是否不放荡,拿物品让他喜欢来看他是否不轻佻,,故意激怒他来看他是否够稳重,拿酒灌醉他来看他是否不失态,设法放纵他来看他是否守常观,派他到远地来看他是否忠贞不二,派他在身边看他是否很敬业,探究他的心志来看他的性情如何,考察他的阴阳来看他是否诚实,审察他的细言微语看他是否守信,详细观察他的行为来看他是否检点。
第二辑 考志
原文:考志者,考度其志也。考志即可曰考言而知其意也。
译文:所谓考志,就是考察度量一个的心胸志向。考志,也可以说:考察一个人的言语而知道他的心意。
原文:志殷而深,其气宽而柔,其色俭而不谄,其礼先人,其言后人,见其所不足,曰日益者也;好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
译文:心志宏大而深邃的人,其行气宽缓而柔和,其面色谦逊而谄媚,见礼在人先,说话在人后,敢于袒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一种天天进步的人;喜欢给别人以脸色,故显傲慢之气高人一等,故意卖弄言辞以显自己贤能,掩盖自己的不足之处,夸耀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天天退步的人。
原文: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其貌固呕,其言工巧,饰其见物,务其小征,以故自说,曰无质者也。
译文:相貌直率而傲慢,说话公正而不偏私,不夸大自己的好处,不隐藏自己坏处,不掩盖自己的过失,,这是一种朴实的人;外貌和悦,巧言令色,故意掩饰自己的缺陷,却致力于一些细微末节,以此来实现自我安慰,这是一种浮夸虚假的人。
原文: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志不格,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译文:用喜欢或厌恶的东西来刺激而面不改色,故意给他麻烦扰乱而心志不迷乱,用丰厚的财利来诱惑他而立场坚定,用巨大的威势来恫吓他而不屈不饶,这是一种心志坚强的人;用喜欢或厌恶的东西来刺激他会面色改变,故意给他麻烦就会心力不足,用丰厚的财物来引诱他就会心志动摇,用巨大的威势来恫吓他就生惶恐,这是一种软弱易变节的人。
原文: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辩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而强之,曰妒诬者也。
译文:顺意给予他不感到欣喜,无理剥夺他也不感到生气,沉静而少言语,遇到事情能思考而相貌谦卑,这是一种心态平静的人;能说会到却不能践行诺言,别人有理又要无理阻扰,自以为是而不肯谦让,能胜之事而则竭力贪功争先,这是一种嫉妒妄为的人。
原文:微清而能发,察度而能尽,曰治志者也;华而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
译文:微妙清新之理能阐发,观察审查事理能有深度,这是一种心志清明的人;华而不实、言辞巧妙、表情美观、过度谦让合为一体者,都是一种颠倒是非、以无为有的人。
第三辑 视中
原文:视中者,占视其内也。内心所示,声气为先,听声处气,观察莫尚焉。
译文:所谓视中,就是观测一个人的内心。内心所表露的东西,首先是声音气息,聆听声音,感受气息,在观察人方面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原文:初气生物,物生有声,声有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
译文:宇宙最处的气生成了万物,万物生成后便有了声音,声音有阳刚也有阴柔,有浑浊也有清纯,有美好也有仇恶,都是发发自于声音。
原文: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嘶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单,勇气壮直。
译文:心气浮华诞妄者,其声音流离散漫;心气和顺诚心者,其声音流畅有节奏;心气卑鄙乖戾者,其声音嘶哑难听;心气宽厚柔和者,其声音温和美妙;诚心的声气中正平易,正义的声气合时舒展,智慧的声音简约完美,勇敢的声气雄壮刚直。
第四辑 观色
原文:观色者,观气外形也。内心所畜,每现于面,虽欲掩之,中志不从。
译文:所谓观色,就是观察一个人的面色。内心所积聚的情感,往往要表现在脸面上,即使想要掩盖,而内心却不会顺从。
原文: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五气诚于中,发形于外,民情不隐也。喜色油然而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而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
译文:百姓有五种天性:就是喜悦、愤怒、欲望、惧怕、忧愁。这五种心气真实地存在于心胸中,生发表现在外观上,人的感情就无法隐瞒了。喜悦的面色表现为自然而然地顺利产生,愤怒的面色表现为十分郁积地轻慢蔑视,欲望的面色表现为十分愉悦地轻薄苟得,恐惧的面色表现为十分地急迫地陡然下降,忧郁的面色表现为心事重重而趋于安静。
原文: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之色,慑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jie(意:廉洁)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质色皓然固以安,伪色缦然乱以烦。
译文:真正的智慧必定会有表达不尽的神色,真正的仁爱必定会有令人尊敬的神色,真正的勇敢必定会有无畏无惧的神色,真正的忠诚必定会有令人亲和易近的神色,真正的廉洁必定会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的安静必定会有令人信任依赖的神色。本质的神色明亮舒服,使人感觉稳定安全;伪装的神色混杂繁多,使人感觉烦乱不安。
第五辑 观隐
原文:观隐者,观其隐托也。人情多隐以便其私,好诈以饰于众,故有伪爱以为忠,矫厉以为勇诸类。
译文:所谓观隐,就是观察一个人的隐藏借托情况。世人之情多爱隐藏真相以便于营私,喜欢伪诈来粉饰自己欺骗大众所以有的伪装真爱来冒充忠诚,造作勉强来冒充勇敢之类的事情。
原文:小施而好大得,小让而好大争,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面宽而貌慈,假节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隐于仁质也。
推前恶,思附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虑诚不及,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动人;自顺而不让,错辞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隐于知理者也。
素动人以言,涉物而不终,问则不对,详为不穷,色示有意,有道而自顺之,物穷则为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
译文:小处施舍,而喜欢大处获利,小处谦让,而喜欢大处争的更多,说话谨慎恭敬,用来显示自己的质朴,伪装仁爱用来显示自己忠厚,表面宽厚,外貌慈祥,搞些节操的假象给别人看;故意装些行动,以便博取名声---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于仁爱质朴。
推寻以前的缺陷,用来贬低一个熟知的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则轻视他的不足之处;自己想不到的,便佯装不肯说话,;内心知道的不充分,而神色显现得很盈余,故作富有智慧来感动别人;自认为合理而毫不谦让,说话措辞也不能通达,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于智慧事理。
总喜欢以空洞的话语来感动人,涉获了一些却不能深入研究,向他提问,则不回答,假装知识渊博,面相显示很丰余,有些道理只是自以为是地运用,推论不通时,又故作高深---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与语言艺术。
原文:廉言以为气,矫厉以为勇,内恐外粹,无所不至,亟称其说,以诈临人---如此者隐于廉勇者也。
自事其亲,好以告人,乞言劳粹,而面于敬爱,饰其见物,故得其名,名扬于外,不诚于内,伐名以事其亲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隐于忠孝者也。
阴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誉,明知贤可以征,与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必说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实不至,而欢忠不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者隐于交友者也。
译文:口称廉洁来冒充气节,造作勉强来假冒勇敢,内心恐惧又故意装作外貌忧伤,各种伎俩,无所不为,经常吹嘘自己,以欺诈应对别人---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于廉洁勇敢。
自己侍奉父母,喜欢说于别人听,,希望别人说自己辛苦,表面上装作十分敬爱的样子,装扮一些明显的事物,以博取名声,名声传扬在外,内心却不真诚,,借侍奉父母来炫耀自己,以捞取资本,提高名誉地位,以利于自身---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于忠诚孝顺。
以不正当的手段谋事以博取名声,结帮互相吹捧,明知道贤德之人可以楷模,与平常交往的不同,却不与他交往,如果与他交往就必须是对自己很有好处;或者心里喜欢他而身体却排斥他,或者身体接近他而心里却不与他真诚交往,不能坦诚相见尽情交欢,可是在大众面前却又装一付坦诚相见尽情交欢的样子---如此种种都是隐托于结交朋友。
第六辑 揆德
原文:揆德者,揆度于德也。德之内充,必符于外。
译文:所谓揆德,就是考察一个人的道德。如果道德充满内心,一定就会体现于外表。
原文:言行不类,始终相悖,阴阳相克,内外不合,虽有隐节见行,曰非诚质者也。
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无私,施不在多,静而寡类,庄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少言而行,恭俭以让,有知而不伐,有施而不置,曰慎谦良者也
 隐约而不慑,安乐而不奢,勤劳之不变,喜怒而有度,曰守志者也。
正静以待命,不召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
合志而同方,共其忧而任其难,行忠信而不相疑,殊隐达而不相舍,曰至友者也。
译文:言行不一致,始终相违背,阴阳变化无常,内外不相符,虽然他能掩饰自己的短处,表现自己的长处,但他终究可以说不是真诚质朴的人。
讲话非常诚恳,做事非常平稳,心中没有私念,施舍不是很多,安静而不结党营私,庄重而能安抚人,这是一种有仁心的人。
寡言少语认真做事,谦虚、恭敬、勤俭、节约而能逊让,有智慧而不夸耀,有施舍而不自以为德,这是一种谦谨温良的人。
穷困而不惧怕,安乐而不奢侈,勤劳习惯不改变,感情喜怒有节制,这是一种有操守的人。
端正安静地等待国君征召的命令,不征召则不前去,不询问则不发言,说话不超过行事,行事不超过道理,这是一种沉着冷静的人。
志同道合,共同面对承担忧患,行为诚实而不相互猜疑,不论落魄还是发达都不互相舍弃,这是一种至交好友。
原文:心色辞气,其入人甚愉,进退工,故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曰为志者也。
饮食以亲,货贿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誉征利而依隐于物,曰贪鄙者也。
质不断,辞不至,少其所不足,谋而不已,曰伪诈者也。
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者也。
小知而不大决,小能而不大成,顾小物而不知大论,亟变而多私,曰华诞者也。
事阻者不夷,奇鬼者不仁,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译文:心理、面色、言辞、态度,都使人感觉到愉悦,善于钻营,善于摆脱,所以他与人结交十分机巧,与人接近也十分快速,背叛人也很容易,这是一种志在地位的人。
因为饮食而亲热,因为财货而结交,因为利益而合作,所以他能名望声誉攫取利益而立足与财富,这是一种贪婪卑鄙的人。
存在质疑而不能作出决断,说话不能表达心意,轻视别人的不足之处,谋取私利永无止休,这是一种虚伪狡诈的人。
言行变化迅速,举动狂妄轻率,好恶缺乏常性,行为不合身份,这是一种没有诚心的人。
有小智慧而不能决断大事情,有小能力而不能成就大事业,留意小的物品而不懂大道理,容易变化而多求私利,这是一种浮华不实的人。
遇事设置障碍的人,是不安定的人;依靠鬼神赐福的人,是不仁爱的人;当面恭维的人,是不忠实的人;专门辞修外表的人,是不真诚的人;隐瞒自己行为的人,是不平正的人;私心较重的人,是不仗义的人;喜欢对外宣扬的人,是信用差的人。

【摘要】这篇文章指出了鉴别人才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周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内容,及其对于后世鉴别人才、任用人才的深刻影响,并简单分析了“六征观人法”的借鉴作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 

   
  一、鉴别人才的重要性历来受到重视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问题越来越显得地位突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人才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人才重要,识别人才者更重要。唐朝的韩愈慨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的历代先人在人才的发现和鉴别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洋洋大观。我们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创造了“六征观人法”。《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 
  二、周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内容 
  《礼记.文王官人篇》记载:“文王告太师尚父以查度情伪,历试才艺之法,其法在六征。” 
  一曰观诚。“观诚者,观验其诚也。”孔子曰:“诚于此者形于彼”,诚是可以观察到的。《中庸》说:要想获得上面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要想获得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孝顺父母,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不能够做到诚实地反省自身,就不会做到孝敬父母。因此,忠、孝、义、信,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用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考察官员,不仅考绩考能,而且考德考廉。推行“举孝廉”制度,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二曰考志。“考志者,考度其志也。”“考志以观言为主”。外貌直率而不轻慢,说话公正而不偏私,不夸大自己的优点或长处,也不隐瞒自己的缺点或短处,不掩过饰非,这是一种质朴实在的人。用物质来激发他,而他却面不改色、毫不动心;以声色来刺激他,而他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故意扰乱他、麻烦他,而他却不受迷惑;用丰厚的财力引诱他,而他却心志不移;用强大的威势恫吓他,而他却正气不屈,这是一种平心固守的人。 
  三曰视中。“视中者,占视其内心也。”“内心所示,声气为先。听声处气,观察莫尚焉。”“诚在其中,毕现于外。”“以其见占其隐;以其细占其大;以其前占其后;以其声处其气。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 
  四曰观色。“观色者,观其外色也。内心所畜,每现于面,虽欲掩之,中志不从。”就是说,具备某种品格的人,自然会有其相应的表征。一个人的内心所积聚的东西,往往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即使想要掩盖,其内心也不顺从,表现出来也就不自然。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就可对其作出基本的判断和大致的了解。 
  五曰观隐。“观隐者,观其隐托也。”人碍于面子,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隐瞒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难于窥其真相。有人隐托于仁爱质朴;有人隐托于聪明豁达;有人隐托于能说会道;有人隐托于勇敢果断;有人隐托于忠诚和顺;有人隐托于乐善好施。对这些情况,不能不进行认真仔细地审察。 
  六曰揆德。“揆德者,揆度于德也。德之内充,必符于外。”审察一个人的德行与考察他的办事能力是分不开的。仅仅看一个人的容貌服饰,听他的言谈说教,是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的。如果结合着让其处理一些事情,看看他的能力;尝试着让他担任一定的职务,考察他的政绩,就可以更有效地辨别其德、能之优劣。我们常常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听其言,观其行”等,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说话非常诚恳,做事也很公平,心中没有杂念,泰然处世而不拉帮结伙,那么,他是一个具有仁义之心的人。如果遇到突发事情而能坦然有序的处理,对于艰深的道理能够表达得清清楚楚,不论环境顺逆都能安身立命并有所成就,那么,他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尊贵富有而不傲慢,谦恭俭朴而不吝啬,乐于助人回报社会,这是一种有德行的人。贫困时无所畏惧,富有时时也不奢侈,勤奋的习惯不曾改变,感情发泄很有节制,这是一种很有操守的人。 
  三、周文王“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的深刻影响 
  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 
  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论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人焉 哉?”就是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的仁德是跟少的。考察一个人,要看他结交的朋友,观察他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了解他内心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还隐瞒得了吗?又比如《孔子家语》引用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也。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就是说,相马看车驾,相士看居家。既不能以容貌取人,也不能以言辞取人。
  《庄子》:“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知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吕氏春秋》:“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文侯之臣李克提出了鉴别人才的五条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三国时的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了“八观、九征观人法”;诸葛亮提出了鉴别人才的七种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患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此类文献,不可胜举。大致的意思相同:鉴别人才,需要听其言、观其行、验其事。 
  四、“六征观人法”的借鉴作用及应当吸取的教训 
  前面所述的“六征”,是周文王教导太师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标准,这既是“观人”的标准,又是“官人”、用人的依据。这对于我们今天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六征”之中,以“观诚”起首又以“揆德”作结,而这两者都属于德。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道德的重视。我们现在用人方面讲究“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些道理,可谓古今一脉。 
  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些单位在用人方面一度推崇“两头冒尖”的人:一头是有德有才之人,一头是有才无德之人。对于前者,自然应视为人才之宝,倍加珍惜,大胆使用。但对于后者,实在应当慎重使用;使用时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和制度约束。 
  惨痛的教训值得吸取:有的单位在用人方面重才不重德,结果是被转移资产者有之,遭捐款洗劫者有之,被拖入长期的经济纠纷者有之,遭灭顶之灾者也不少。有身居要职、成绩卓著的“能人”,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国家机密,倒卖重要信息,最终沦为国家的蛀虫、民族的败类。这是因为他们本人有才无德,不重视德行修养所致。 
  有才无德造成祸端的人有责任,难道举荐其人者没有责任吗?《尚书.周官篇》:“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治国治家、管理企业,不仅要注重职位的设置,更应注重官员的遴选。如果被举荐之人既贤且能,说明保荐之人也很贤能;如果被举荐之人不能胜任,说明保荐之人也不称职。 
  在识人用人方面需要我们深思,识人用人不当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