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 六小龄童传

 常有理 2016-02-01

史记  六小龄童传

 

六小龄童,越国山阴人也,丁亥年(1959)生于沪,本名章金莱,世为优伶,自曾祖始,以猢狲为角,遂世传。

 

其父六岁始为优伶,故曰六龄童。其技欲传长子,奈何长子死,乃传金莱,金莱次子也。其兄名小六龄童,避其名,乃名六小龄童。乃承衣钵。

 

夫章家,以演猢狲名,东南州郡皆知。壬寅年(1962),伟人观章氏之《尸魔戏唐僧》,亦曰《三打白骨精》,感怀,乃题诗云:“金猴奋起千钧棒,澄清玉宇万里埃”,章氏遂名于天下。盖伟人为诗,有用意焉,数年,大事起。

 

壬戌年(1982),央视绎西游,择猴王,皆曰:此非章氏不能为也。乃择六小龄童,其父亦喜亦忧,乃请曰:吾儿娇弱,诸君顾之。身至剧组,朝暮看顾,慈父之意,眷眷不穷。

 

时诸般皆陋,摄影不过一台,特技若儿戏尔,然诸君以玄奘取经之志为之,历寒暑,犯风雨,走南北,每饭食间,其意莫不在取经,四年始成。

 

丙寅年(1986),央视西游见于天下,天下若狂焉。六小龄童之大圣,所行、所言、所笑、所颦,莫不肖于吴氏之猢狲,其如筋斗云,其如金箍棒,莫不如意。一时天下,皆以六小龄童为大圣,以大圣为六小龄童,无间焉。

 

央视西游大行于天下,迄今犹盛,每逢寒暑,必播而复播,人不知厌,后之能仿佛者,还珠格格或可一二。

 

章生自是剧后,以猢狲闻于四方,虽有他剧,人皆忘之。其于大圣,不离须臾。亦自许。

 

乙未年末,有天王曰郭富城者,亦为猴王,新浪忽曰:天王与猴王,皆欲登春晚。盖为天王张势也。应者寥寥,数日,忽曰:章猴王欲登春晚,春晚拒之。

 

天下不平已久,犹含忍,复见春晚灵物康康,形陋不足以示天下,数日,章生猴王妆见,乃为戏曲春晚也。

 

至于斯,众情不能堪,大哗,皆曰:弃我大圣,叔可忍,婶不可忍。水军涌起,岂止漫金山而已,神州骚然,浩浩汤汤,天下皆淹。半日,题言二百万,大可观也。

 

或曰:春晚若得章公一声老孙来也,虽南面王之乐不易也。

 

或曰:大圣登春晚,一事不为,惟嗑瓜子,吾等亦守之终宵。

 

或曰:王母蟠桃会不要猴王,其事可知也,今岁春晚不要章公,事亦可知也。

 

又有好事者,以百事可乐广告见,曰:百事尚且有情,何尔等之无义也。更有好事者曰:吾为大圣饮百事,百事,真仗义也。

 

一时泛溃不可收拾,若猴毛纷纷,猢狲上下,虽当年闹天宫,莫过焉。

 

央导吕生不得宁,乃截图示,曰:无拒大圣事,亦无要大圣事。

 

章生亦曰:无是事。又曰:若春晚须我,老孙朝暮往之。

 

其实,章生登春晚,已数度,若壬申年(1992年)、甲申年(2004年),皆与焉。然甲申春晚,本不欲要章生,当时执政长者,某夕理国事毕,忽谓尚书曰:今岁春晚要大圣乎,吾思大圣。春晚惊惧,不过数日矣,乃急要之。

 

其事未息,后如何,且壁上观。

 

或曰郭天王以斯事为其片张势,或曰堕百事可乐计也。然今日六小龄童犹能为他人炒作张本,可证天下不忘大圣也。

 

何不忘?乃不忘早岁艺术诸君,以十年毕一功,不懈于事,不忽于情,虽一分耕耘,必以血汗为之,能用心如斯,天下岂不知之,岂不感之,岂能忘之。

 

若此者,匠人之精神也。

 

若国以匠立,天必不负此国;若人以匠立,天必不负此人。

 

六小龄童常哂周星星之大圣,曰其戏说,英雄之相轻,亦不可为也。夫星星以半生折辱血泪为大圣,虽票房寂寂,然倾力为之,亦匠人精神也。

 

太史刘每观周氏西游,暮色至,城头痴情人曰:“彼何物,彼犬也。”其时大圣落寞,横棒于肩,随意而行,茫茫兮若无可归者,闻苍凉之曲,坠泪,人生至此,奈何兮奈何,不过一场远行,一场寂寞乎?

 

人人心中,皆有一猴王在。六小龄童能为亿万人心中猴王,足以垂青史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