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创新】在未来学校里,我们最想给孩子什么?从学校的物理空间谈起……

 tjsdhxx 2016-02-02

点击上方守望新课程,一键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理应被重视却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校物理空间设计的依据在哪里?



2016年1月30日

郑州市高新区创新实验学校“班级/校园环境建设”咨询会——

2016年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来自两岸三地的教育专家和建筑名师汇聚中原,为一所新学校的诞生从物理空间设计的创新实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观点


刘坚院长:“未来学校要回归自然、顺应天性、面向未来,是社区中的学校。”

(刘坚,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评价与诊断、数学教育等相关研究,是“大众数学”“课程改革”“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的积极倡导者。)

【诠释】在未来学校里,我们最想给孩子什么?

  • 未来学校要回归自然。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我们要多一些孩子对大自然的关照,让孩子们和一年四季一起存在,与树木一起存在,有动物、有植物,有生长。让孩子们与土地打交道,每个班有自己的一小块地,培养孩子对生命的尊重。

  • 未来学校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学校物理空间的设置上,要多一点秘密,多一点探索,满足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 未来学校要面向未来。我们要为孩子适应今天的、未来的社会做事。

  • 未来学校要是社区中的学校。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学校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一定要给家长留出参与空间,学校要多一些开放流动,注重对公众、社区的影响。




观点


蒋敦杰院长:“学校的责任就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原海南省教研培训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曾担任教育部新课程网络研修专家组执行组长。)

【诠释】学校建筑,魂要附体。

  • 学校的建筑需要整体设计。学校建筑不仅仅有利用价值,还应该有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儿童哲学、诗情和爱意。

  • 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对于一所新办学校的设计,理念的设计要做在建筑前面。

       第一,理念设计要立足本校校情进行设计。第二,理念设计与制度设计相结合,魂要附体。第三,好的学校风格设计,除了功能实用之外,还要看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一是建筑要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空间表达,一看建筑就知道这是一所别样的学校,对办学理念要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二是让师生喜欢而且不能忘怀的标志性建筑,是在校学生最愿意去拍照留影的地方,是老校友经常谈起的地方,是老校友回去必须要看的地方;三是育人场所,要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和温暖;四是要有一段文字对建筑物的表示和诠释,孩子还小需要建筑物能说话,可以是建筑师的一段话。

  • 随着教育功能学习场景的多样化,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协作性、创造性需要增强,学校要为学生创设现代技术学习条件。

       第一,教室的空间结构变化利于教师之间拓展多种组织形式。第二,要有高速的网络覆盖,支持现代化学习的网络传输。第三,考虑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考试过程的可视化,方便课堂教学的实时观察。第四,要建设教育云图书馆,方便学生扩大信息量。第五,教室要有内嵌数字终端的桌椅和外挂多功能显示屏的墙壁,支持学习小组学习展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观点


陈顺和校长:“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

(现任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校长,曾任台北市建康国小、幸安国小校长,也曾任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长等教育行政职务。)

【诠释】从细节与人文关怀出发……

  •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地方。种植教育的管理是生命教育与学生的互动,要从课题的教学角度来考虑植种计划。种植区应该放在低年级教室的前面,便于学生就近观察。

  • 学校要明确营造目标:建构环境优质的安全校园;形塑关怀友善的人文校园;经营环保永续的自然校园;规划多元实用的科技校园;营造境教氛围的艺术校园;发展生活快乐的健康校园。



观点


萧博思设计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来判断空间的需求。”

(萧博思,香港建筑设计师,“思源学校”的设计者。)

【诠释】建筑是一个非常功能性的东西。

  • 建筑是一个非常功能性的东西,功能含有它的层次,而最基本的层次就是解决了需要。创新实验学校的建设需要教育专家给出方向,建筑的高度代表人的文化高度,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空间会影响人的生活,所以在最初就需要分析清楚学校的未来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来判断空间的需求。如,操场的设置要考虑周围的配套设施、功能教室的设置也要考虑配套设施、图书馆的建筑语言考虑是不是可以常常被看到、教师办公室的设置是否能让学生非常容易找到、楼梯的设计要考虑旁边的墙面装饰。

  • 用校园文化艺术表现创新。分享:校园文化空间要以孩子为主角,如教师布置教室要让学生感觉到在家里,可以随时与教师分享。校园文化空间要利于帮助孩子的创意发生,要给未来留白,如香港国际学校的门口雕塑,一块很廉价的石头,每一年学生在上面写留言。




观点


李晓琦校长:“空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诠释】既有秩序感的满足,又有混沌感的获取。

  • 我们希望孩子在这个空间中既有秩序感的满足,又有混沌感的获取,既让他感觉到放松,又让他感觉到有归属感,围绕这个想象力来考虑空间的具体方案。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第二位老师是学校的教师,第三位老师是空间。 如果把空间作为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学校团队要开发自己的想象力,要考虑孩子的生活是什么?

  • 还要想的是空间的互动性,考虑学校自己的灵魂和风格是什么?如何批判性地采用国内外不同学校的好的做法。空间交还给孩子的时候如何实现育人目标?空间使用要有自己的顶层设计——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部生活的综合,课程的发生无处不在,要让学生浸润在一个生态空间里实现成长。




当日下午,在学校班级\校园环境建设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台湾的陈顺和校长和来自香港的萧博思设计师分别做了《创意美学营造永续校园》《思源实验学校设计介绍》主题报告,把优秀的经验做法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未来,未完待续……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守望新课程

微信号:cnc20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