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理应被重视却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校物理空间设计的依据在哪里? 2016年1月30日 郑州市高新区创新实验学校“班级/校园环境建设”咨询会—— 2016年1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组织来自两岸三地的教育专家和建筑名师汇聚中原,为一所新学校的诞生从物理空间设计的创新实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刘坚院长:“未来学校要回归自然、顺应天性、面向未来,是社区中的学校。” (刘坚,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评价与诊断、数学教育等相关研究,是“大众数学”“课程改革”“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的积极倡导者。) 【诠释】在未来学校里,我们最想给孩子什么?
蒋敦杰院长:“学校的责任就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原海南省教研培训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曾担任教育部新课程网络研修专家组执行组长。) 【诠释】学校建筑,魂要附体。
第一,理念设计要立足本校校情进行设计。第二,理念设计与制度设计相结合,魂要附体。第三,好的学校风格设计,除了功能实用之外,还要看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一是建筑要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空间表达,一看建筑就知道这是一所别样的学校,对办学理念要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表达;二是让师生喜欢而且不能忘怀的标志性建筑,是在校学生最愿意去拍照留影的地方,是老校友经常谈起的地方,是老校友回去必须要看的地方;三是育人场所,要给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关爱和温暖;四是要有一段文字对建筑物的表示和诠释,孩子还小需要建筑物能说话,可以是建筑师的一段话。
第一,教室的空间结构变化利于教师之间拓展多种组织形式。第二,要有高速的网络覆盖,支持现代化学习的网络传输。第三,考虑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考试过程的可视化,方便课堂教学的实时观察。第四,要建设教育云图书馆,方便学生扩大信息量。第五,教室要有内嵌数字终端的桌椅和外挂多功能显示屏的墙壁,支持学习小组学习展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陈顺和校长:“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 (现任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校长,曾任台北市建康国小、幸安国小校长,也曾任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长等教育行政职务。) 【诠释】从细节与人文关怀出发……
萧博思设计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来判断空间的需求。” (萧博思,香港建筑设计师,“思源学校”的设计者。) 【诠释】建筑是一个非常功能性的东西。
李晓琦校长:“空间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 (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 【诠释】既有秩序感的满足,又有混沌感的获取。
当日下午,在学校班级\校园环境建设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台湾的陈顺和校长和来自香港的萧博思设计师分别做了《创意美学营造永续校园》《思源实验学校设计介绍》主题报告,把优秀的经验做法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未来,未完待续……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守望新课程 微信号:cnc20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