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丰黄檗山塔群

 老刘tdrhg 2016-02-03

宜丰境内有三座佛教名山,合称“三大释家祖庭”,分别是洞山、黄檗山和五峰山。由于时间有限,而后两座都在黄岗乡境内,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向黄岗出发。没想到到了黄岗才发现连本地人都不清楚五峰山的位置,这样只好去黄檗山了。

黄檗山(打赌90%的人都不会念第二个字)位于黄岗乡西北部,唐代末年高僧希运曾驻锡于此,后其徒弟义玄开创临济宗,因此希运被尊为临济祖师,黄檗山也成为临济祖庭。山上现存唐代至清代的僧人墓塔55座,均为石塔。

宜丰黄檗山塔群

由于黄檗山目前还没被开发,交通不便,没有直通的汽车,只能找摩托车。摩托车开了将近半个小时,路边树丛中出现了一块“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黄檗寺到了。原来的黄檗寺毁于文革,仅剩一堆碎石,遗址上随处都能找到散落的精美石刻。目前的黄檗寺有两处,都是现代建筑。较早的是一座两层小楼,一座标准的50年代的的“村委会”;新的寺院还在修建中,已经有两座大殿,气势宏伟。

宜丰黄檗山塔群

摘一段关于黄檗山和黄檗寺的简介:

黄檗山层峦叠嶂气象雄伟,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是赣西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不仅高僧名侣,平此参禅拜访,而且不少文人墨客,相继前来游览,留下大量诗篇。宋代倪思《游黄檗山》诗云:“云鹫峰头一万杉,覆盂山下木参天”。宋代文学家刘克庄《黄檗山》诗云:“鹳老巢高木,僧寒晒堕樵,早知人世淡,来往退居寮”。苏辙对山中茶花很感兴趣,他在《茶花》诗中,写下“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锄”的诗句,还要带点种子回去,试种一亩呢!

黄檗寺始建于唐代,南宋高宗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明清之际屡毁屡建,至民国仅存旁殿及观音阁。“文革”期间,殿阁亦被拆毁。现仅存寺侧虎跑泉。泉水从地下横洞中涌出,积而成潭,四周用石砌成方池,池沿四石柱,作成井栏,上方石板内壁刻“虎跑泉”三字,苍劲有力。井旁有石凿大小盥盆5口,为当年和尚洗濯用物。传说当年一虎闯入寺中,碰倒香案,希运指案化为巨石,收虎镇压石下。从此虎常听讲经诵课,逐渐感化。希运死后虎突然从石下跑出,触广业塔而死,石下从此珠泉涌出。

 

听经的老虎无非是神话故事,而希运禅师的确是一代高僧。他独创的“棒喝传法”影响深远,弟子中著名的有临济宗创始人义玄,以及晚唐名相裴修。希运去世前,曾遗言:“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往,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唐宣宗对此大为赞赏,遂敕谥“断际禅师”。

 

提到唐宣宗李忱,也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主流史书对唐宣宗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晚唐时期唯一一位值得称道的皇帝,“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他是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的弟弟,由于出身不好(宫女所生),而且“天生痴傻”(很可能是为了避祸而装得),虽然顶着个王爷的帽子,在宫中却一直地位底下。在他登基前,他的三个侄子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已经先后占领了皇位长达23年之久,而在此期间,除了一次在宫廷宴会上成为大家争相捉弄的对象外,大部分时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住不住在宫中都无从知晓。由此引发了大量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数“黄檗沙弥”一事了。传说唐武宗时期,李沈一直遭受迫害,曾有一次差点被武宗派的人淹死在厕所里,幸亏得到一个宦官搭救,并隐姓埋名逃出京城,从此出家为僧,云游天下。后来到高安黄檗山,和希运禅师交往甚密。一次,二人同游黄檗山,看到山中瀑布雄伟壮观,希运作诗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随即对曰: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后来李忱回朝登基,黄檗寺僧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一座衣钵塔——皇叔塔,至今遗留还在黄檗山谷中。关于唐宣宗出家传说的来源,主要是唐末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书中只是隐晦的提到他曾流落民间多年,并无一字提及出家为僧之事。而在后世的一些佛学典籍中,则越传越玄乎,越有鼻子有眼。这可能是因为唐宣宗一反唐武宗的灭佛政策,恢复并支持了佛教,佛教信徒们对此心存感激,并有把这棵“大树”拉拢过来作靠山的想法,便有了上述的“瀑布联句”。

 

言归正传,黄檗山上的古塔非常分散,多隐藏在密林之中,比较有文物、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有运祖塔,亦苇岸禅师塔,佛智禅师塔,皇叔塔,永庵主无缝塔亭等,这次只找到前两个。

宜丰黄檗山塔群

宜丰黄檗山塔群

亦苇岸禅师塔在黄檗寺后的小山坡上。建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1686),为“窣堵波”型塔,内部嵌套一相似造型的小塔,俗称“大钟盖小钟”、“塔中塔”,通体用花岗岩砌成,高4米多。这种双层嵌套式“窣堵波”式的造型极为罕见,很可能是全国孤例。

宜丰黄檗山塔群

运祖塔则比较难找。位于另一座村子的旁边的竹林里,需要穿过一大片庄稼地,并且要做好踩到好几次牛屎和马粪的准备。运祖塔是希运禅师的墓塔,又称广业塔。通体用花岗岩雕砌,高约3米。塔周围有石砌罗围,罗围前有石台、石柱、石阶、石台正中刻“断际运祖塔”。罗围后部正中嵌石碑,上刻“开山始祖希运谥断际禅师之塔”。旁边刻“康熙已酉年住持僧明智徒完仝重修”、“嘉庆十七年桂月第四十世嗣孙悟玲悟传重修”字样。

宜丰黄檗山塔群

宜丰黄檗山塔群

塔的造型比较别致,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其上为覆钵式塔身,再上为六角华盖,塔刹为仰莲托宝珠。很多资料上都说这是覆钵式喇嘛塔,其实并不准确,此塔不设相轮而代之以六角华盖,其造型颇似浙江一带的五轮塔,比如护法寺单檐塔,真如寺石塔等,应该也可算作五轮塔。至于修建年代,史载希运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前后去世,随即建塔。但从现存石塔的造型和雕刻看来估计也没这么早,浙江一带的五轮塔都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所建,那么现存的运祖塔大概也建于这一段时间或更晚。

 

宜丰黄檗山塔群

宜丰黄檗山塔群

另外还有两座很有价值的塔:皇叔塔和佛智禅师塔。前者即传说中的唐宣宗衣钵塔,文物部门认为建于唐代;后者建于北宋宣和二年,外部有巨大石亭,且亭柱上留有明确纪年。介绍上说皇叔塔“在运祖塔以东,距离400米”,本以为找到运祖塔就能找到这两座,可到了才发现山谷中的“距离400米”可能意味着要翻一座山!由于当地人也不太清楚只得作罢,错过了两座唐宋古塔实在遗憾,只好将网上简介贴上略作弥补。

 

皇叔塔

位于希运墓塔以东400米处。皇叔即唐宣宗李忱(810~859),民间传说李忱未登皇位时,为逃避唐武宗迫害隐居江南禅林,后在黄檗山随希运禅师习禅。李忱离开黄檗山后,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然而正史中并未有李忱出家为僧的记载,此塔可能是黄檗寺某高僧墓塔。

塔高约2.7米,宽1.4米,塔座为须弥座,下束腰四方,每方各刻4祥兽,上束腰各刻度佛像,塔身为覆钵形,塔刹已完全损坏,不明形状,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已倒。塔周有石砌罗围。此塔虽无文字铭刻,但从塔型与塔座所刻纹饰考证,系唐代建筑。

 

佛智禅师塔 

在运祖塔与皇叔塔之间的山丘上。塔身遍饰瓯灯,塔盖镌五龙头,有巨大石亭覆盖全塔。塔亭6石柱,高3米。柱间障以华版。亭门雕饰华丽,石梁宏巨,斗拱承托亭盖,盖顶有刹。亭柱上刻有“住持佛智禅师寿塔。宣和二年庚子岁重阳日紫小师昙智等建”字样。

 

回到黄岗,等车的间隙在路边的小店吃了一碗猪血豆腐汤,那个鲜美,至今念念不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