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滁州地方志办公室网站系统

 滁州162 2016-02-03
    人说,定远是出将军的地方,是明代的将军县,出了100多位将领。
    人说,定远是出宰相的地方,先后出了鲁肃、董槐、胡惟庸、李善长,定远人把张居正也拉了进来。
    人说,定远是有故事的地方。感谢熊明陶先生,把故事写成了《定远史话》。先生远离人间烟火,云游学术世界。在众说纷纭中刨根问底,在真相迷茫处拨云见日,是一位真做学问的人,也是一位做真学问的人。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
    第一,较早考证撰文系统缕清定远两千多年来建置沿革与尚未弄清的重要史实。
    一是东城、曲阳、阴陵三县的建置时间:通常记载是秦始皇26年(前221),初分天下为36郡时,才置上述三县。经考:秦、楚在战国时期,灭亡小国,以国都置县;灭亡大国,以国都置郡。皖东最早置县是在楚怀王23年(前306),灭越占钟离子国,改国为钟离县。与此同时,第一次在淮南地区初置东城、曲阳、阴陵、寿春、历阳等县。因此,东城等县建置早于前221年之说85年。
    二是较早考证东城、曲阳、阴陵三县古城遗址的确切位置,纠正错误提法,为新编县志提供了历史真实资料。
    三是较早纠正定远县建置时间与移至今城的年代。据北宋《太平环宇记》记载:南梁天监三年(504)士人蔡丰占据东城,自北魏归顺南梁,梁武帝改东城为广安郡定远县,得名早于南梁普通五年(524)20年。定远明、清、民国省府县志均载:“嘉定四年始城定远县”。就是说在南宋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才将定远县府移至今定远县城。
    四是较早考证撰文庄周漆园为吏遗址是在定远县东25里棠棣店。据《太平环宇记》和明、清府县志记载,作者第一次提出漆园遗址是在战国后期钟离子国南部丘陵地区,即今定远境内,从而揭开古来“漆园”地址之谜并认为“庄学”发源于古钟离,引起史学界关注。
    五是第一次公开撰文阐明东汉九江郡治在古阴陵,即今定远县西永康镇古城村。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明确指出:“凡是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九江郡下县名排列先是阴陵,可见阴陵是九江郡治。但史学界仍以西汉九江郡治寿春为主。作者又写出《秦汉九江郡、国变迁考》,系统阐明阴陵174年是九江郡治。
    六是考清定远县藕塘镇相公山、塔的来龙去脉。抗日战争时期,藕塘是津浦路西抗日民主根据地,被人称为“小延安”。镇南令狐山塔,被人称为“宝塔山”,在路西人民的心中是革命的象征。可惜这座宝塔在文革期间被毁了。抗日老战士呼吁重建。1985年9月,作者写出《藕塘相公山的由来》一文细辨原委,指出此塔建成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该文发表后,藕塘籍台湾人慷慨献金重建宝塔。
    第二,在项羽垓下败逃路线等问题考辩系列论文中,纠正了许多错误论点。
    一是缕清项羽垓下溃逃、阴陵迷道、东城突围、乌江自刎等路线与遗址问题。项羽败逃路线,司马迁虽然在《项羽本纪》中记得清楚,但一接触到具体地点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出《项羽垓下败逃路线考》等系列文章,引起苏州、淮北等地学者循路探古、登门拜访。
    二是撰文阐明东城县与乌江亭历史上的隶属关系。有学者撰文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项羽“身死东城”和“自刎乌江”两种表述提出质疑。作者搜查古籍,弄清了东城与乌江的隶属关系:自从秦、西汉、东汉、三国直至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划分东城县属乌江亭为乌江县,才结束了乌江亭与东城县509年的隶属关系。作者于是撰文阐明司马迁在一篇本纪中两种提法并不矛盾:一是古来乌江亭属于东城县;二是传记详叙与论赞与概述是两种写法,从而解决了“身死东城”和“自刎乌江”的疑问。
    三是提出《虞姬和歌》是伪作;虞姬真墓在定远境内四隤山,不在灵璧霸离铺。前者主要证据是:《史记·项羽本纪》未记虞姬和歌。《虞姬和歌》虞歌20字是五字一句、四句两韵、比较规范的五言歌辞,酷似五言绝句。在楚汉相争时期,只能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与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楚辞,不可能产生虞姬所和“汉兵已略地……”的五言绝句。史载五言诗歌产生于西汉武帝成立“乐府”收集民歌以后,因此《虞姬和歌》是后人伪作。关于灵璧、定远两个虞姬墓的真伪问题。一是虞姬不是死于垓下自刎,而是死于阴陵。项羽逃至阴陵迷道陷大泽时,被灌婴骑兵赶上,虞姬为了帮助丈夫突围,战死或自刎而死。所以北宋李昕《九域志》第一次公开记载:“阴陵城,项羽迷失道于此,盖虞姬死所。”明、清以来,阴陵遗址附近就有纪念项羽、虞姬的庙祠。二是定远虞姬墓最早见于初唐,李泰的《括地志》:“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南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三是明清官修《安徽通志》《重修安徽通志》只记虞姬墓在定远,不记灵璧虞姬墓。经考证,虞姬墓在定远县南60里的嗟虞墩。
    四是第一次考清项羽东城四隤山突围的遗址问题。司马迁只记项羽“东城突围”,班固也只记在东城境内四隤山。四隤山又在东城县哪里?作者撰文认为四隤山遗址应是东城西四里的嗟虞墩。
    五是系统阐明项羽乌江不渡的主客观原因。作者《“辩江东子弟已降汉”说——兼析项羽乌江不渡的主客观原因》。一文予以明析。
    六是解决乌江亭为什么属于东城县的疑问。从里程距离看,乌江亭西距历阳大约40里。而北距东城县却有200余里,为什么乌江亭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制直到晋武帝太康六年划分乌江亭为乌江县,其间509年属于东城县?作者写了《为什么乌江亭属于东城县?》一文给予明确回答。
    第三,还原三国奇才鲁肃历史真面目。
    1986年春,作者写出《三国奇才鲁肃》一文,全面系统地阐述鲁肃一生的丰功伟绩,还原鲁肃历史真面目。一是“预见天下三分”早于诸葛亮七年。二是开创规划东吴初期建国蓝图。三是分步攻取长江中上游。四是“力排众议”说服孙权联刘拒曹、并亲自促成协议签定。五是引荐诸葛亮说出曹军虚实,推荐周瑜领军挂帅。六是主张孙权嫁妹,巩固孙刘联盟。七是建议孙权“借出荆州”,把刘备推到抗曹第一线。八是“单刀赴会”力屈关羽,划地言和,进一步维护了孙刘联盟的统一战线。第四,考证包拯首任定远。包公首任定远知县一事,历代《定远县志》都有记载。明嘉靖知县高鹤在《重修定远县志》中写道:“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尝为定远令,公廉正直,明信威严,事除积弊,宿吏胆破,听断烛隐,豪右敛迹。以忠信义教民,政绩彰闻……后知天长。”
    由于包公首任定远知县属于举荐代理、未满一年的临时性质,国史馆没有任命资料;包公任天长知县属于朝廷任命、已满一任的正式官员,国史馆保存有档案材料。《宋史》是元末脱脱等所修,资料来源主要依靠宋朝国史馆。这样,《宋史》在记载包公初任知县时,自然只记天长、没有定远了。
    第五,在记述明朝开国功臣的文章中,着重阐明朱元璋起家定远与帝王思想形成、定远开国功臣伟绩和人数。
    作者先后写成《朱元璋起家定远与帝王思想形成》等10多篇文章。一是朱元璋为了活命投奔定远郭子兴,不但救了命,还收为亲兵队长,不久招为女婿,带兵打仗,称为“朱公子”。从此青云直上,成为郭子兴的“二把手”。二是朱元璋带领徐达等24人“略地定远”,收编义兵2万多人。三是听取冯国用“进取金陵为基地,救生灵,倡仁义”的计谋,不回濠州,进军滁州。四是路遇定远人李善长并求教,“学习汉高祖刘邦”,一下子治好了朱元璋出身卑微的“心病”。从此以后,朱元璋处处以刘邦为榜样,形成了帝王思想。五是依靠定远出身的将相与开国功臣打下了明朝江山。首任开国丞相李善长、胡惟庸二人,先后治国20多年。大将军徐达以后,冯胜、蓝玉先后为大将军,最后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沐英家族二代封王,世代称为黔国公。从沐英至最后沐天波为明亡全家自焚殉国,沐英家族与明朝兴亡共始终。六是除郭子兴封为滁阳王、沐英封为黔宁王,沐晟封为定远王外,封为国公有李善长等15人,封为侯爵有华云龙等8人,计有开国功臣449人,其中指挥使以上,称为将军的约有100多人。
    第六,在论述戚继光的文章中,重点解决了戚继光的籍贯问题。
清朝乾隆四年《明史·戚继光传》中记载:“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没有明确具体籍贯。从此以后,戚继光籍贯成为安徽与山东争论的焦点。两代修志,各记各籍,安徽地方志记定远,山东地方志记蓬莱。新中国成立以后,史书、地志基本上倒向蓬莱了。作者查阅史料,发现戚继光家五代是世袭军籍,不属于地方户籍,戚继光故多次题字”定远戚继光“,标明自己的祖籍。作者于是写出《戚继光是不是定远人?》一文,第一次提出戚继光祖籍应是定远的观点。后来该文收入新编《定远县志·附录》。
2008年,中国邮政发行《古代名将——戚继光》纪念邮票,又一次引起戚继光籍贯之争。作者为了证明戚继光祖籍是定远取得纪念邮票首发式资格,又撰写《戚继光祖籍是定远不应置疑》的长文,送交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审核,得到认可。2008年7月19日,在定远县人民广场举行《古代名将——戚继光》纪念邮票首发仪式,从而使将近300年间戚继光籍贯之争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七,透视方氏三兄弟家族与宗谱文化,探讨江淮移民。
    一是突出“定文章”代表方氏三兄弟: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及其家族。二是重点介绍熊氏、王氏、张氏家谱情况。三是引起对定远宗谱文化的重视。定远处在江淮分水岭中心,由于长江、淮河南北分隔,历史上形成多次大分裂、大迁移的局面。第一次是战国混战、秦国统一时期。吴、楚、越三国先后争夺、吞并钟离、州来、居巢小国,分疆割土,迁移奴隶。第二次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江淮地区争战多年,流民到处迁移。第三次是南北朝时期。汉族人民跟随东晋迁移,北朝少数民族迁移汉族人民为奴。第四次是梁、唐、晋、汉、周时期。50多年战争不断,人民到处流离。第五次是南宋与北金、元时期。淮河南北分界多年,淮北郡、县侨治江南,人民南迁。特别是元末、明初,人民先南逃,后北迁。明太祖时期,就从南向北移民六次。第六次是明末清初时期。淮南人民南移,淮北人民北来。明朝《定远县志》记载:定城城外五里大部分是外来户。考查定远移民情况:县北住户大部分是从山西省洪洞县移来,县南住户大部分是从江西省瓦屑坝移来。其中县南、县西多望族。
    以上所举是荦荦大者,只有通览全文,方可领略先生平生所学。
    躬逢盛事,文化振兴,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像先生这样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人,却难能可贵。先生已八十有三,仍笔耕不缀,当为安徽学界楷模。
    向熊明陶先生致敬!
    为熊明陶先生祝福!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朱文根
                                                                                                                                                                  2015年7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