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户对标座谈随笔

 昵称30541583 2016-02-03
前后做了两场定性座谈,即将要做第三场。。。
我还算比较幸运,座谈会开下来,除了第一场的时间没有hold住之外,第二场开得还算顺利。从两个角度总结一下从座谈会中学了啥
主持人的角度:
开场很重要~这个以前虽然知道,但这两场座谈会开下来就更加明白为什么开场这么重要了。通常最有效率的就是开门见山说出目的,告诉大家来这里是带有任务来的,然后是鼓励发言,打消顾虑。他们的顾虑大致有:担心的说得是否正确、意见受主持人或其他人影响、对讨论话题不了解不知从何作答、隐私会否暴露等等这些问题。这些话不在开头说清楚,后续解释起来也很费劲。两场座谈会我都对开场很满意,用户也十分清楚知道自己来干嘛的~
这里还发现一点,对标座谈会里面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伪装“成用户,””我和大家一样……“、“我也是”这些带有亲和力和认同感的词语,我屡用不爽,有些稍微内向些的用户,听到这些关键字的时候稍许会敞开心扉一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不知道有没有依据,但从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
开场的时候,主持人的情绪其实很容易传染给用户,座谈会的基调定得好,座谈会的效果就容易出来,所以主持人不能比用户还紧张······事先的准备越充分,就越有信心,越有信心就越能临危不乱,越临危不乱就越淡定,越淡定用户也越放松。

暖场可以简单进行,这个聊聊职业聊聊爱好的事情,我还是挺喜欢听的。。主持人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他们才愿意开口讲~
主要环节,两场座谈会我都设定了轮流回答的机制,提问后谁想好了可以先回答,这个方式还不错,大家争先作答,没有出现同一个用户总是抢着第一个回答的情况,反倒是大家都希望第一个回答提问,这个不影响,就是这个有点考验我的记忆力还有反应速度。没通过考验的话,容易把其中一个用户的回答错当成了另一用户···这有点儿尴尬

用户现场对标环节,主持人除了要跟大家一起做体验,还要从中挖掘问题提问,这里还要探讨,到底是让用户带着问题去体验,还是让他们体验完之后提问题,哪个更好一些。当时在场的有一半用户可能是第一次体验产品,而另一半是早已使用过这个产皮的,所以当时费脑了一番,决定还是让他们先体验完了之后再来提出感受吧。这种方式有点点不好的地方,相比使用过该产品的用户,初次使用者会羞于提出产品问题,他们认为那些都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主持人要再次鼓励他们做出回答。而对于已使用过产品用户,他们更擅长与其他产品作对比。。——下次约访可能得考虑同时使用过两个竞品的用户作为首选招募对象才行

挖掘用户的真实想法,用户对于产品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感性的认识往往不够具体。而我们希望得到确切的答案,所以主持人可以针对用户的某个感觉深入挖掘,变换不同问法的同时,询问用户有这种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具体到行动或者习惯。例如,有的某个用户对排行榜比较排斥,觉得大部分榜单靠不住,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觉得靠不住,然后他说这是因为他发现有的应用或游戏存在刷榜的情况;看似结束的话题,我了解到他不喜欢榜单的以及原因,但其实我还是想知道他会不会看榜单,于是我问他:“那你通常从哪里找到你喜欢的游戏呢?”他说会看googleplay的榜单,但现在基本是摸索之后对某些游戏公司的游戏很认同,于是就只关注这些大型游戏公司的作品。看来,他还是看榜单的,只是选择看哪个榜单罢了,而他他对榜单建立起来的信任也有一套方法。这里不做详述了,主持人要把用户的感性思维转化成具体的场景或事件,这个技能以后还是要继续加强锻炼和培养的~

研究员的角度:
座谈会只是其中一种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对于我这样的菜鸟级选手来说,怎么运用座谈会数据可能是一个长远的课题。跳出主持人的层面,如果我是项目负责人,我要在报告中反映什么问题?座谈会的数据是否充分支持我的观点?怎么样辨认出有价值的信息。敏锐观察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像前面提到的用户不喜欢看榜单的情况,我发现的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1、打消用户对榜单信任的最主要原因是刷榜
2、国内榜单存在刷榜的情况
3、用户下载量、评论数、评价情况可以侧面反映榜单质量
4、用户对大型公司退出的游戏很关注
5、用户信任这个榜单之后,”回头率"高于不信任的榜单概率
6、大型游戏推荐网站的专家评测若能与榜单上的游戏对应,容易增强用户信任感
……
在座谈会的基础上,又重新提出一些有待验证的观点,怎样提高榜单转化率上。

前后两场座谈会使用的形式不太一样,一场让用户体验两个竞品,然后对竞品做出评价;而后一场则是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竞品的界面,供用户选择。前者更生动形象,方便对标产品的各方面指标(如界面、交互和功能),但过程中容易出现bug或异常状况,所以对局面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后者主持难度较低,可以对比的竞品数量较前者多,较易获得对比界面以及第一印象等信息。
从研究角度出发,如果只关注产品界面视觉类的用户态度,可以通过第二种方法,简单快速完成信息收集。
但如果从对标意义来说,如果第一种方法能再改良一下可能会更好,如果要请的是真实且深度用户,这种工作坊式的对标座谈会还是值得一做的。

方法还需要探讨,获得的数据还在思考怎么变成结论~先写这么多了。。后续有心得再放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