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宋行 2016-02-03

再有几天就是春节了,今儿隆福记就和大家聊聊咱中国的福文化。同时也祝愿咱老少爷们儿们新年吉祥,百福入堂、福星高照、降福穰穰、永受嘉福、竝受其福、于食有福、在新的一年里大得福……。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福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她的涵盖面非常广,伴随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及价值观。

所谓“福”,在过去是指“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福”又分为“五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把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了,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是物质满足,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福”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福”,在过去是指“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的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福文化,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和根本宗旨;

福文化,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

福文化,生生不息,流淌于每个中华儿女血液里的精神血液。

因为福的维系,勤劳勇敢、崇尚和平的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福文化是一个活的文化体系,它要求我们将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成为造福于世人和荫庇后代子孙的民族主流文化。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中国文字的构造是以拟型为字体的基本结构,就是说一个字要表达什么事物或什么意思从字面上就可以解释。例如“天”字,它有一个“一”字和一个“大”字组成,以为天的意思就是第一大,是最大的意思。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福”字是“示”字旁,是祈福的意思,甲骨文中“福”字的写法很多,和现在“福”字最接近的写法是“”,是人的两只手捧着着一个类似于酒罐的东西供奉神灵或祖先。到了金文中变为“”,成为形声字,示形畐声,而“畐”字金文中的写法是“”表示器皿中的东西是满的意思,与示字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供奉祖先或神灵,祈求得到庇佑。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来看看“福”字,它是由“衣”字、“一”字、“口”字、“田”字组成,“衣”字旁又有福禄之意,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所以,也就有了今天“福”字的写法。

“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两个只字捧着一尊酒具的形状,是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表现形式就多达120多种。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中华第一福》是康熙皇帝在康熙盛年国运隆盛时期的御笔书法,该“福”字自成一体,气势蓬勃,道劲有力,是康熙皇帝盛年极其珍贵的墨宝。此时,“福”字便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中华第一福被乾隆帝点化为“万民之福”,天下万民都能沾沾这中华第一福之灵气,得以请福聚福送福得福……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字》

大家都知道,过年贴个“福”字门心,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但对当年康熙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福”,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悠远有趣的传说故事、条分缕析的福字解、昂贵的制作材料、精湛的制作工艺,无不让人大开眼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皇太后岁大60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百般无奈之时,康熙决定尝试“请福”,一气呵成了这幅 “福”字。孝庄太皇太后自此百病全消,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事后康熙几番重提御笔,却再也写不出其间的神韵,所以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

以周易五行分解此“福”字;可分解为“平”(属水)、“安”(属土)、“一”(属土)、“口”(属木)、“田”(属火)、“福”(属水),得出2(水)、1(木)、1(火)、2(土),五行缺“金”,按相生之道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四行以全,此“金”自生,五行生“金”,又为‘生“金”之“福”’。

贴倒福由来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

喜迎新春,咱不可不知、不能不知的《福》文化

倒“福”

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福”字倒贴至今还流传。但是有时倒贴在门前,常常会带有这家主人有不老实,头重脚轻的意思。(至今人们还对“福字”该不该倒贴有很大疑问,对“福到”和“福倒”有着很大的争议)“福”字一般正贴在柜子、垃圾箱上,意为莫把福气带进去。

点击下面书法——“百福入堂”,看更多精彩

点击或搜索订阅:隆福记

一起探索文化之旅,隆福记的微信号:benson03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