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古建筑中的墀头:砖雕艺术的精华(图)

 老刘tdrhg 2016-02-03

禹王台公园内的墀头。
禹王台公园内的墀头。

张坊故居的墀头。
张坊故居的墀头。

山陕甘会馆内的墀头。
山陕甘会馆内的墀头。

在古建筑中,墀头是砖雕艺术的焦点。这是因为硬山屋顶的房屋正面大部分都是门和窗,墀头正处于房屋正面的两侧,是山墙正面最突出的部分,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非常重要。中国人非常讲究面子,表现在建筑上就是房屋正面任何一个细小的部分都会精雕细刻。在古代人眼里,面子也是礼貌、严谨,甚至可以说是家风的代名词。所以,墀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房屋主人的心头。

墀头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分为三个部分,下面的叫下碱,中间的为上身,最上面的部分叫盘头。下碱为山墙的基座,一般多用质量上好的细砖砌造,讲究的房屋在下碱的正面用角石,在角石面上雕刻花纹图案。上身部分全部用砖砌造。按照清式作法,盘头部分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用砖层层外挑,一层压一层,逐层挑出山墙之外;上段为一块斜置的砖板,下端立于挑出的砖上,上端搭在屋檐下的连檐木上,称戗檐板。墀头的装饰除下碱部分的角石外,多集中在盘头部分。常见到将层层挑出的砖做成连续的混枭线,有的还在表面雕以花饰。戗檐板上多雕有植物花卉,甚至有成幅的人物、动物和器物画面。

在开封遗存的古建筑当中,墀头最精美的要数山陕甘会馆和古吹台上的建筑。山陕甘会馆里的墀头其下碱皆为复式须弥座形式。其中一个墀头的最下面部分有四层铺垫。从下到上依次是回纹、如意云纹、水纹和卷草纹。四层铺垫过后就是束腰,束腰为装饰重点,雕刻的是两朵菊花和花叶。紧接其上的是卷草纹、镂空雕、卷草纹,然后就是上层的束腰。与下面束腰不同的是上面的束腰要比下面的高大。雕出的菊花和花叶也比下面的更生动更有气势。最上层是卷草纹、波浪纹和回纹。到此,这才是完整的下碱。上身就是一层压一层外挑方砖,直至戗檐板。以同一个墀头为例,它的戗檐板均分三等份,分别雕有三朵盛开的菊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分隔这三朵菊花的是四个砖雕的小垂花柱。也正是这四根极小的垂花柱,使三朵菊花既紧密相连又各有空间。

古吹台上的墀头和山陕甘会馆的墀头不一样。御书楼上的墀头也是复式的,下层铺垫的是如意卷草纹,然后是束腰。这个束腰短而窄,束腰雕刻的是细碎的小花。细碎小花束腰之上是用细砖打磨的角石。角石之上是上层束腰,这个束腰要比下面有细碎小花的束腰高大很多。它上面的雕花为浮雕,两朵菊花突出在角石之外,如果再加上颜色那真是生动传神。

禹王庙上的墀头没有御书楼上的复杂,是单式的。这个墀头最大的亮点就是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在这个束腰上雕的不是花朵也不是人物和动物,而是一个岣嵝“福”字,字体呈黄色,甚是鲜艳,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另个一处比较精美的墀头为张坊故居二进院主房上的西侧墀头,它的样式基本和山陕甘会馆的一样,都是复式的,雕工非常精美,只不过这个墀头损毁相对严重,两个束腰部分均已毁坏,看不清雕的是何物件。但角石仍在,雕工出神入化。

民巷里的古建筑墀头相对简单,有复式的也有单体的,不管复式还是单体,基本上都是以大方简洁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用细砖磨就,没有雕花,没有色彩,只有沉稳和庄重的灰色。

说到墀头,还应该说一下生产街的袁家楼。袁家楼要比其他的楼房高大宽阔,就墀头而言就能看得出。袁家楼上的墀头非常简洁,上下束腰基本等高。束腰上的花叶外突,有一种向天空伸展的感觉,似乎要向世人或天空诉说什么。

在这些年寻访古建筑的过程中,每走一个街巷,无论遗存的建筑好与坏,我第一眼看到的总是墀头。因为,墀头在山墙之上,不但倔强坚韧,同时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美好期盼。

HN004 责任编辑:HN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