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苏州过年习俗你造吗?这些相城特产可少不了!

 初心阅读室 2016-02-04

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苏州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过年已经“简化式”,很多老苏州过年的习俗,年轻的一代知道得很少。在一些老人的观念里,一直到元宵节过完,这样才算过完一个完整的年。

不如跟着小编一起回味下当年的春节习俗,看看苏州旧时是如何“过年”的吧!


腊月廿三-廿四



这是“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在苏州,有着“廿四夜,吃大团子”的风俗,像渭塘萝卜丝大团子名气很大。

腊月廿五


腊月廿五,进忙年过年关。掸尘扫除办年货、备新衣、讨债讨账除夕止。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杂物等。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像一个换年的样子。

除夕



除夕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苏州人年夜饭餐桌上的菜肴,都要有吉利的寓意。一般来说,下列各项是少不了的:鱼、蛋饺、青菜、黄豆芽、菠菜、芹菜、肉圆……

在苏州,以上这些菜都有一些讨口彩的说法,比如,肉圆象征团圆,蛋饺色黄而形似元宝,寓有招财进宝之意;青菜色绿,所以又叫“安乐菜”,苏州话“绿”“乐”同音;黄豆牙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席间,一般不将鱼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年年有鱼(余)”或“吉庆有鱼(余)”。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除互相拜年之外,一般不出门,也不好扫地,“一日至三日,禁扫除”。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

苏州人的大年初一是有很多禁忌的:不出家门,不动刀叉、丫叉、扫把;不倒马桶、不倒垃圾、不泼污水;不可骂人、不可说粗话……

最早,苏州人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年初一要马不停蹄地赶到十座特定的庙内烧香,不能原路返回,不准进庙不烧香,所以还得提前计划好来去路线。回到家里还要向灶神爷进香,表示对大小菩萨一视同仁。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大家开始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五

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把打上来的头一桶井水倒回井里,寓意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然后从东、西、南、北、中,接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

如今一般都是放炮竹。有些商家供奉“猪头三牲”,有的还会用红丝线把活鲤鱼的头尾绑起,做成元宝形状,供奉过后放生,讨得“鲤鱼跳龙门”的好口彩。

正月十三

到了正月十三,就是“抬猛将”的日子。过去苏州城内宋仙洲巷有一个猛将堂,到猛将堂去看大蜡烛曾经是苏州过年的特别节目,据说这对大蜡烛有五六十斤重,足足能燃半个月呢。


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这天大家吃馄饨,吃元宵。其间,我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去街头看赛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走三桥、讨吉利……其乐无穷。

苏州人过年有啥特点

持续时间长


与外地相比,苏州人的过年气氛开始得早,结束得晚。从腊月初一开始,苏州人家就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息了。而且这种气息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这样算下来,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半月以上。

文化气息浓


苏州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因此年俗文化气息浓。比如菜肴的选择上注重讨口彩、有内在寓意。年俗的文化层次也比较高,集中体现在贴春联、写拜年帖子上,要求对仗工整、内涵丰富。

年俗内容丰


苏州人比较重视观测天象,并由此引出许多与过年有关的谚语,如“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等。乡间还有“点田财”的习俗,就是廿四夜点燃田间的干枯柴草,通过烧死害虫和野草籽,促进来年丰收。

吃用讲究多


苏州人家吃年夜饭有几个菜是必备的,而且有着许多的口彩。青菜,寓意安乐。接下来是黄豆芽,寓意如意。肉圆,寓意团圆。蛋饺形似元宝,寓意发财。鱼,谐音年年有余……

这些相城特产过年不可少


湘城麻饼

湘城麻饼产自于湘城镇(现阳澄湖镇)“湘城老大房茶食店”的名小吃,皮薄,馅大,有枣,豆风味,绵软甜肥,热吃最佳,畅销苏州、上海等地。

黄埭西瓜子

黄埭西瓜子始创于清同治年间,从选籽、配料到炒制加工,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黄带西瓜子在1927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优胜奖,远销京津沪等地。如今过年,苏州人,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些黄埭西瓜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