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眼看世间】养儿防老和儿子出家矛盾吗?

 gs老张 2016-02-04

【法眼看世间】养儿防老和儿子出家矛盾吗?

养儿防老,那儿子出家了怎么办?

文:然教法师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大力倡导子女经常看望慰问老人。孟子见梁惠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养老之法。孟子提到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是低水平的。五十岁的人能穿丝帛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吃上肉,头发已白的老人不需要挑着担子跋涉在道路上。但就是这样的低水平,对孟子而言,只是一个理想。因此,在中国人的心里认为,一个人要想老来无忧,就要老来有靠,那就是要有儿子。

很多有志于献身佛教弘法事业的青年,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父母的阻止。父母会有种种的理由阻止孩子出家,但其中最大的顾虑便是老无所养。“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话 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由于中国从古代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社会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科技欠发达,商品交流不频繁,有限的土地难以承载过多的人口。再加上专制社会政治清明时期总是十分短暂,政府对居民的养老保障,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法定义务,养儿防老是不得已的选择。

虽然现在社会经济发达、法制健全、养老等方面制度也日臻完善。但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印在了中国人的脑害里面,奉为金科。举一个例子就知道,一旦一种思维模式形成,很难改变过来。中国人见面习惯说:“您吃了吗?”为什么这么问?因为,当今时代菜篮子工程是得到解决了,但在国民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熟人见面询问口粮问题,是老百姓唯一关心的话题。因此中国人说话总是离不开吃: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嫉妒叫“吃醋”,靠父母养活叫“啃老”等等。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之后,现在吃饭虽然已经不是问题,但很多人还是习惯这样的问候。

“养儿防老”既然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作为父母的面对当今时代下的儿女,注定要痛苦一生。法律是滞后的,对于把道德引入法律,进行引导虽然也是一个办法,但归根到底要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幸福问题,关键就是要从老年人的心理转变认识着手。

首先要明白,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太大,并且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立,孝道思想淡漠,很难照顾别人。比如有的孩子就这样认为:父母生出自己完全是为了老了有人养老,这很自私呀,有必要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生命吗?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问题专家张文娟认为:新的规定比较具有针对性,当今家庭孝道伦理观念在现在年轻一代不断淡化,这也是强化年轻人对老人的责任的举措。

就算孩子心里孝顺,摆在许多年轻人面前的现实是:他们在就业初期的收入并不高,而且,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职场再教育。另外,在年轻的时候,他们还需要社交、谈恋受、结婚、养孩子、买房子。哪一样不需要花钱呢?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自顾尚不及,为父母养老作打算,少了现实的可能。反到是,现实中有不少子女背其道而行之,成了“啃老族”。这些人能顺利娶个老婆、有个地方住,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如果把老有所养完全寄托的孩子身上,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就算孩子工作好,收入多,要知道收入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得到收入的同时,相对个人时间也就少了许多。一年只有几个短暂的假期,还要有陪孩子的时间,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间,自己修整的时间,还有就是会有双方父母。在这样的一个事实面前,如果在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养老完全寄希望于儿女,不是自寻烦恼吗?

就算在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孩子可以放弃工作,专心来守护床前。他的老婆孩子愿意吗?房贷车贷谁还,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谁出?你忍心看这他们一家妻离子散吗?你还能安心养病吗?

就算儿子的老婆孩子也孝顺,一家人放弃工作床前尽孝。人是守在床前了,医疗和养护的钱谁给?都不工作了,别说养老,今后怎么生活?

此时此刻静下心来思考,之所以养儿防老行不通,关键在于儿子的背后有巨大的精神负担,那就是他已经是另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要牺牲包括自己兴趣爱好在内的一切,来使自己的老婆、孩子过的幸福,最少不比别人太差。因此儿子不能全身心的陪在父母身边,作为父母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古代农耕社会可以做到的事情,现在不可以,因为不上班就没有钱养家。世间就是如此戏剧,当人们担心儿子出家之后,会老无所养的时候,恰恰出家人因为他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在父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可以全部身心的照料起居。

常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不能走在一条自己设计的死胡同,应该因时因地改变方针政策,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在需要法律出台为尽孝保驾护航的时候,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知足长乐,体谅儿子,也是体谅自己,如此以来幸福就会伴随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