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课堂】何家英教你画工笔画(一)

 2015ccdd 2016-02-04

何家英

1957年生于天津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

天津画院名誉院长  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


灰色字体:何家英口述     红色字体:视频旁白


我国的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了人物画的图案。从距今两千多年的晚周帛画中,可以找到中国人物画源头以线条为主描绘人物形象并具有了独立意义的绘画,这些绘画奠定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用线造型的基础。人物画在中国画艺术中是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科,至唐和五代达到顶峰。


▲  新石器时代 陶质彩绘


▲ 晚周帛画


▲ 《捣练图》(局部) 张萱  唐代

到了宋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水墨意笔画盛行,使唐宋时期独领风骚的中国工笔画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并逐渐走向了没落。

纵观世界美术的历史发展,起源于中国美术的“日本浮世绘”美人画却从中国的唐代仕女画中获得灵感,并长期在中国传统艺术绘画风格的影响下发展壮大。


▲ 《美人画》 喜多川歌麿  日本


▲  日本浮世绘美人画


“大家都知道,日本在历史上实际上它的文化的渊源、文化的祖宗在中国,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影响着日本,所以在古代,它是学生,中国是先生。以前的日本画,是跟中国画没法相比的,无论是说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尤其写意画,在我们看来他们是很幼稚的。可是从浮世绘以后,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整个是从精神上的改变,使我们感觉到日本走在了前列。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日本的美人画,这批了不起的画家,那么远远比我们同时期的中国的仕女画不知要高出多少去了。因为它是一个真诚的感情的投入,因为它其实又回到了我们最古老的绘画传统当中的“师造化,得心源”。再加上后来日本人吸收我们敦煌壁画的东西,对壁画的研究,它从壁画当中寻找到了非常可贵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矿物颜色的材料,它的一种开发改变,使得古老的这种矿物颜色,有了一个特别新的表达方式。”


▲  波斯细密画  波斯萨法维王朝时期


▲ 《大普贤菩萨》 法海寺壁画  明代


中国的工笔画从明清到民国一直在持续的衰败。到了建国前期,中国画坛出现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大师级画家,然而这些画家基本上都是以写意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当代绘画的转型首先是在写意画领域完成的,工笔画却还停滞不前。到了建国以后,工笔画迎来了复兴,出现了大批画家投入到了工笔画的创作中。

“建国以后,其实在工笔画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画家,但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之间,政治上的因素障碍了我们的观念,所以“红光亮”这样的观点,这种迎合政治上的需求,使得工笔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年画似的东西。讲究鲜艳,讲究这样的夸张,格调也变低了。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普遍这样倾向的情况下,也不乏还是有优秀的画家涌现,比如像我们的亢佐田(山西)画的《幸福万年长》,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是画的非常好的。但是我们的制作能力、表达能力、艺术的观念、艺术的品格仍然显得有些雷同和陈旧。”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想极大的冲击着中国的画家。面对文化的开放,中国的工笔画家在看到日本工笔画的作品时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日本画有很多的一些展览也进入中国,我们看到了原作,是令我们很惊讶的。它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品质上还是制作上都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刺激,所以从内心里特别想学习,因为我们知道,它比我们更往艺术上接近一步,它往前走了一步,而且它更注重艺术本来的规律。当我们见到日本画制作的如此精良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我们当时的作品那么的简陋,所以我们不得不去向日本人学习,所以有很多的留学生、很多的画家都渴望能学一些日本画的方式,包括我本人也受着很多日本画的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美术的发展。1981年,何家英作品《街道主任》横空出世,在中国画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令美术界大为震惊。其原因在于,这位活生生的人物以其复杂的思想、霸气的个性以及略带傲慢的形象完全超越了文革时期所延续而下的“红光亮”创作风格,把人物画从抽象的政治理念拉回到“人”的层面。另外,历史的看,这幅作品还以饱满的造型及时代气息有力改变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孱弱、萎靡之风,恢复了晋唐人物画的精神气度和堂皇风格。让何家英达到这一高度的毫无疑问正是他的“恒中西以相融”的美学思想。

▲ 《街道主任》 何家英  112x91cm 1981年


▲ (局部)


“除了对中国画的借鉴吸收之外,其实我们对西画的了解可能比对中国画的了解还要深,因为我从一学画就学西画,对西画根本不陌生,包括油画整个的制作过程、方式方法。以及一张油画拿过来你看,你是能够说出它是怎么画出来的,你都能够分析出来,特别是油画当中的色彩知识,我们在色彩的写生的能力上以及在设计色彩学上的这种修养知识都具备。还有特别是在西方的人文精神影响下的西方人物画的优长对我们的借鉴帮助太大了。”

1983年作品《山地》同样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这幅表现农夫劳作场面的作品被何家英大胆的置入西方油画的古典色调中,背景在晦明中逐渐隐没,人物镶嵌似的获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高贵的古典色调将普通的劳作场面及人物提升至这样宏大的主题层面。人物坚硬的脊背结构正象征着庞大的中国农民群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幅作品深邃厚重的油画效果中有着丰富的中国绘画语言,这正是中西绘画相融的高妙之处。其视觉语言的丰富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画面气氛是传统手法无法完成的。

▲ 《山地》何家英  136x166cm  1983年

▲ (局部)



《山地》之后,何家英迎来了自己创造生涯的高峰。在此后大约五年的时间内,他相继创作出《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等一系列轰动一时的作品。其扎实的写实能力、精巧的场景设计、浓郁的抒情效果,展现出工笔人物画新的时代魅力。

桑露

无论对何家英还是美术界乃至整个公众领域这都是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至此,何家英成功的完成了传统工笔画的现代转型,他把西方绘画的学习纳入到中国画的体系之中,在融合中西方绘画视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激活传统工笔画的伟大品质,使其在表达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工笔人物画形态的建构。从而促使了“工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由古典向现代工笔人物形态的蜕变,以新经典的姿态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 《十九秋》 何家英  110x170cm  1984年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当中,在我们不断的吸收西洋的东洋的一些优秀的绘画的时候,其实我们中国画家是在一个不放弃传统的东西的状态下,也进行着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改变,也在使中国的工笔画从一种古典的形态往现代形态的一种转型,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这些工笔画家,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努力,因此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一个时代所赋予的,是一批人来从事这样的工作。”

在工笔画领域,何家英以卓越的语言才能和学究式的研究将工笔语言引领到一个自由的高度。他的画,不因工而匠、不因细而腻、不因色而艳、不因彩而丽,在消解了“表意”与“技法”之间的矛盾后,画面呈现出一种轻松的视觉美感。文静缠绵的东方情境之中,色与线柔和的交响演奏出写实形象最为完美的乐章。



▲ 《秋冥》 何家英   203x151cm  1991年


▲ (局部)



▲《魂系马嵬》 何家英(与高云合作)160x191cm 1989年


▲《酸葡萄》 何家英  175x245cm  1988年


▲ (局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在美术的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主要是集中在工笔画领域。由于日本人天性喜欢色彩和装饰意味,所以日本的绘画艺术和语言上就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和体系。发展了色彩绘画,而引进的中国文人水墨画在日本已成为了边缘画种。因此,当日本的画家来到中国时看到中国工笔画家的作品他们震惊了。

“前几年有些日本的权威的画家被邀请到中国来观看中国的工笔画展的时候,他被我们中国的工笔画家的作品所震撼,他没有想到,中国的工笔画家并不是按照日本人的方式,(即)通过对岩彩的那种手法的制作进入了现代。因为岩彩的那种绘画它很大程度上脱离开了“线”的表达。发展到今天,当那几座大山和一些大师相继去世之后,其实岩彩的这种制作方法,它具有一种很强的覆盖力,这种强烈的覆盖力和很厚的肌理,又使得它很容易达到油画的效果。这样一来,东西方绘画的一个根本的界限没有了,东方绘画的品格没有了,东方绘画的韵味没有了。”


▲ 《心语》 何家英  96x73cm  2002年




▲ 《舞之憩》 何家英  195x115cm 2006年



作为亚洲艺术文化组成的重要成员,日本对于自己本民族的工笔画发展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越来越多的日本画家在脱离了“线”的束缚尽情表达绘画感觉的同时,已经不再分“工笔”和“写意”,而是,更具有写意性。但是,同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丧失了东方韵味。

“现在有一些日本的中老年画家,他本身是非常认同中国文化的,跟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深的渊源,有种情结。因此他也对这种我们东方的根本的文化有着一种责任感,甚至他有着一种历史的担当。因此他看到了日本画所存在的问题,看到了他的发展方向会带来今后的结果。因为在今天,日本的画家(当然不乏优秀的画家,画的仍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在今天能够用中国的毛笔勾好线的人,几乎找不到了。”

▲ 《日本女孩》  何家英  65x50cm  2014年


正是在中国,有像何家英为代表的这样一大批还在坚持传统的工笔画家,才使得中国的工笔画在世界工笔画的发展中走在了前端。纵观何家英三十多年来的作品,很难找到脱离绘画“表意”的绝对孤立的技法。在他的画面上,技法总是在表现画家情绪、意图时才焕发出特有的生机与韵律。何家英以此辩证的解决了语言与画意之间的关系,从而消解了工笔画中刻板匠气的习惯。在所有的语言元素中,何家英的线条最值得我们注意,虽然他与传统勾勒线条一脉相承,却有自己的个性,即在游丝铁线的游动性线条之中增加钉头鼠尾描,同时强化线条对书法性节奏以急徐、抑扬顿挫等丰富的用笔和墨色变化提升线条的味道和品格。以此将线条从结构再现的写实层面提升到写意境界。观赏何家英的用笔和线条,至妙处时,似能听到音乐般扣人心扉的旋律。

百合依依  2015  56×89cm

《夹竹桃》 2014年   85x55cm

闺乐   2015年


“我们工笔画的一个突出的观念就是“以线立骨”、“以线造型”,“线”成为了绘画当中的骨架,造型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也是表达一个画家心灵也好、精神也好或者他的一切一切的神经末梢的一个反映,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人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今的何家英正在积极筹办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旗下成立一个中国工笔画研究院(现已建成),何家英认为,中国画的研究工作始终都是松散的,和目前中国画的发展形势很不吻合,特别是在工笔画领域。

宅悦 2014年

局部


“因为中国的工笔画一方面讲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画最主流的一种艺术传统,也是最早所形成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人物画达到的最高顶峰。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当中,中国当代的工笔画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笔队伍,特别是许多的青年画家参与到工笔画的创作。

全国美展,常常是工笔画作品获奖是占多数的,所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中坚力量。那么在工笔画的研究上以及工笔画的进一步的发展上,又是缺失的,因为这种研究差不多是每个画家自己都在围绕着自己的创作在研究一个东西,所以不系统。

那么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就应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这个平台下形成一个工笔画的研究队伍,更系统的、更全面的把关于工笔画的所有的内容、所有的方面、课题都进行研究,既广泛又深入的来做,更统合在一起,更集中的使工笔画的研究取得一个新的更丰富的成果,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非常宝贵的东西。”


舞之憩 195cm×115cm 2006年


何家英始终是一个站在世界工笔画发展浪尖上的领军人物,他不仅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还在为中国工笔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发展矢志不渝的努力着。正是有像何家英这样的画家,中国的工笔画才能立足于世界之巅。正是有着这样一位画家的带领,中国的工笔画必将会走向更加灿烂与辉煌的未来。


点击观看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