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乌镇

 昵称535749 2016-02-04

2016-02-04 08:00 | 豆瓣:

印象中的江南,一向都是烟雨朦胧的,尽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的古诗在前,我还是更固执的认为:“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更加符合江南的描述,若没有朦胧细雨,便不叫江南了。

对江南的向往已经不是一年两年,而这次元旦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踏上江南的土地。经历了火车、人力车、公车等交通工具的转换后,我终于站在了乌镇的门口。时值中午,天空下着毛毛雨,在阴沉沉的朦胧中,我仰望乌镇那两个字,心中一阵激动。下了雨,吹吹风,自然会开始冷起来,而我也顾不上这么多,踏了进去。

门口是一片小竹林,冬天的关系,叶子比较稀疏,没能挡住后面的风光,倘若在夏天来,一片幽静的竹林,让人绕过之后才发现后面还别有洞天,有水,有船,有民居,一定会意外的幸福。而现在,一眼望去,一目了然,但是小河,流水,民居,木船,都被竹叶、竹干涸竹节分割成了小片,在烟雨中望去,有如模糊的拼图,每一小块都很精致,让人想走近一步,探个究竟。

竹林两边各有一条路,将人们带进乌镇的深处,我选择了右边的那条。走过一阵木制长廊后,我看到了码头,这里应该是泛舟乌镇小河的起点,码头旁边,有一座很特别的桥,它的桥面被一块石板分成了两条通路,左右都可以走,当地人说它叫逢源双桥,取“左右逢源”之意。这座古老的桥上,有多少故事呢?有多少才子曾痴立桥头等待他们的佳人呢?又有多少苦难的脚从这桥上走过?从桥的左边望去,正好可以顺着小河一直望到下游,烟雨之中,一排民居,几座石桥,亦幻亦真,就像一幅经典的传统水墨山水画,非常写意。走过桥,就是狭窄而幽长的东大街了,石板路,狭仄街,滴雨檐,古木居,这条街上包含了我想象中江南古镇的所有元素。我推开一扇民居的门,一位慈祥的阿婆坐在门口,对着我温和的笑着。我今晚就要投宿这里,在乌镇水边过一夜,阿婆活泼的孙女领我到客房,“地板下面就是河水”,她说。

放下行囊,跨出房门,在东大街上流连着、穿行着。细雨早已把石板润得光滑明亮,任外来的人们把肮脏的鞋子踏在上面,留下痕迹,然后又把它们洗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正因为如此,人来人往,而它,依然留在这里,默默地注视着过往人流与时光。每个游人都轻轻的踏着石板路,似乎怕打扰了小镇的宁静,人虽不少,却秩序井然。

乌镇的很多亮点都隐藏在两边木门背后,需要你亲自从街上进入去体验。江南百床馆记录了江南人家几百年来的卧具变迁,材质、雕花、细纹、“请勿打扰”牌、床边的镜子,以及主人颠鸾倒凤时床顶上会展翅的木质喜鹊,这些要素都已经远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床越来越简单,男欢女爱情到浓时,也不再有喜鹊扑腾着翅膀助兴,只留下关键时刻的喊叫或者呻吟,一些让人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或者感慨地复杂情怀也似乎越来越少了。

沿街往西走,突然往右一瞥,发现了染坊,一块块巨大的染布置在架子上,飘在空中,很是壮观,让人在这种看似柔弱的江南小镇里感受到内蕴的力量。走出染坊,不远处传来了酒香,索味而去发现了酒酿作坊,一坛一坛的酒酿,整整齐齐的摆在空旷的院子里,许多游人禁不住诱惑,买上一碗吃了,从表情来看,想必没有后悔吧。带着视觉与味觉的享受,我向街的更深处走去。走过没多远,左边开始出现了石桥,将这条街与河对面联系起来,这边主要是民居,那边则更多的是商业街,不同的是风格,相同的是古色。东大街很长,长到足以让人充分的感受古镇古风,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雨天。

就在东大街快要走到尽头时,茅盾的故居和他曾经就读的书院突然出现在两旁。江南这等钟灵毓秀之地,自然吸引俊杰,哪怕在这小镇的一隅,也有茅盾先生的足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漫步在故居内,我心中浮现出这几句。故居的中央,有一片天井,种着几棵竹子,竹子旁边的走廊上,悬挂着叶圣陶题词的“茅盾故居”牌匾,若时光倒流,当年的茅盾先生会怎样的读书呢?在这片竹边信步么?

细雨依旧,我走出了东大街,穿过一条稍微宽阔的马路,来到了戏台、道观。看到戏台那高耸的斗檐,我的心也似乎被挑起来了。徐徐走进道观旁边的小屋,皮影戏马上就要上演了,拾掇个凳子坐下,让自己也伴随着花腔,眼睛跟着幕布上的影子跳动,那一刻,忘记自己身处何年。

离开道观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雨雾中笼罩的乌镇显得更加缥缈神秘了,我开始往回走,这次选的是商业街,它半开放式,有一边始终可以直接面对小河,不像对面的民居中间的街道,把水景全部挡住了。不少游人和摄影爱好者出动了,在小道边捕捉每一个精彩。由于天色渐晚,很多店主开始收摊,我却更加享受,因为人流不多,我可以从容的走在木檐之下,碧水之侧。夜色温柔的降临了,在我不知不觉之间,民居的灯光照在河里,穿透雨雾映在我的脸上,让我有溶化的感觉。夜深了,四周静下来了,寂静的街上,回荡着单调的脚步声,那是我回家的声音。

一夜寂静,在第二天天大亮的时候,我收拾好行囊,轻轻地离开了乌镇,回首再望逢源双桥,那桥洞仿佛是乌镇的眼睛在给我送行。

(本文成于2007年元旦,那时的乌镇远没有今天的喧闹,西栅尚未开发完成,也没有“互联网大会”,但,回忆起来,却更加让人玩味。)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