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耀州窑瓷器鉴定要点集萃

 尤里蒙提 2016-02-05
                                      ,胎釉结合紧密。仅见于唐代。
    (二)高温釉瓷器
    1.褐黄釉瓷:釉呈褐黄、青黄、正黄几种色调,胎多呈土白色,亦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釉料较粗,透烧度差,木光,少有其他装饰。初烧时施釉不匀,色釉多流淌,和垂釉。器物仅见日用器皿碗、钵、盏、碟、盒、壶、盆之类,釉下施白色化妆土。见盛唐,晚唐时少见。
    2.青釉瓷:是耀州窑的代表产品,从创烧到停烧,历经800余年,有青褐、灰青、青绿、淡青、天青、粉青、淡天青、橄榄青、豆青、绿青、黄青等多种呈色。
    3.月白釉瓷:为金代所造。釉呈微青中显白的月白色调。此釉粘稠度大,玻璃化程度低,釉层厚,质感如蜡似玉,多用来装饰在造型浑圆的素面器物上。
    4.釉下绘白彩青瓷:也称釉下白彩,是含铁量较大的器胎上,用白色的化妆土进行绘画,施釉烧成,在透明的青釉下眏出灰黑胎地上的白彩纹样,有清淡素雅的美感。以食具和酒具为主,为唐代产品。
    5.黑釉瓷:历代生产,数量仅次于青瓷,唐代最多,种类和造型最丰富,釉色深沉,稳重大方,釉面光泽度极好,历经千年釉面多保持如新,代表作品有黑釉塔式罐。在胎质特点上,唐代黄堡窑黑釉瓷与该窑口同时期其他色釉瓷胎土相同,为含铁质较高的深灰色,仅少数为灰色、黄色,在一些胎骨较厚导致略有生烧现象的黑瓷胎体还有灰黄混杂色,即靠近器表的胎土呈灰色,靠近内璧的部分呈土黄色,胎土欠淘洗,胎质较粗,混杂有颗粒状石英和少量较大的气孔,这种夹生烧造的黑瓷与唐代黄堡窑使用柴草为燃料应有一定关系,宋代该窑用煤炭作燃料烧,窑温明显提高,因此瓷器胎骨不但更细腻,瓷化程度也更好,到金元以后,由于窑炉不断增大,装烧量日趋增加,导致金元以后耀州窑黑瓷烧造为提高烧造量大量采用套烧和叠烧工艺,胎骨又变为土黄色,烧结程度又有所下降,这种黑瓷胎骨颜色和烧结程度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黑釉耀瓷的特征之一。
    6.花釉瓷:它是以黑釉作地,再在黑釉地之上点绘块斑状的白料进行装饰,烧成后在漆黑光亮黑釉上,呈现出朵朵的白色斑块。斑饰呈乳浊状,在白色或乳白色中杂以棉絮状的天蓝或淡绿色纹理,犹如飘浮的云朵,千变万化。器型有鼓、罐、壶等。唐代出现,俗称“唐钧”。
    7.黑釉剔花填白彩瓷:是采用阴刻手法,在黑釉的坯胎上,剔除纹样图案部位的釉药和部分胎土,再将白色的化妆胎料或不透明的白色釉彩填入被剔刻的阴纹凹槽内,入窑烧制而成。唐代创新,五代以后不见。
    8.素胎黑彩瓷:是用点绘的手法,将纹样图案用黑色釉药绘于器物坯体之上,直接入窑烧成,多饰白色化妆土,但粉饰不到底,腹下往往露深色底胎。胎呈灰青色,唐代较多的产品,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盏、钵、罐、灯、盒等。
    9.素胎茶叶沫釉彩瓷:此种器物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装饰方法、使用釉料等,均与素胎黑釉彩瓷相同,只是呈现出的是茶叶沫色釉彩,胎呈土黄色。唐代生产。
    10.素胎青黑釉彩瓷:是在施有白色化妆土的盘、碟坯件上,用青釉料装饰器口内外,绘制出均匀的五曲弧型垂幔,再用黑釉在器内底心和周壁绘制花卉纹样入窑烧成,烧成后,青釉晶莹透明,黑釉彩花卉鲜明突出,交相辉映。唐代产品。
    11.外青内黑两釉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