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前,这位年轻医生给病人“还”了一颗心

 三毛99 2016-02-05

2月2日10:30,陈澍发来微信:我又出发了。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个哭脸表情,我开始以为只是他的春节前工作焦虑。

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告诉我:昨天的心脏质量很好,不比上次的差,手术很顺利,我了无遗憾了。

我才明白,原来这一次的上海取心之行,这名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的年轻医生给了自己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3天前,由于他的一个小失误,浪费了一颗供心。

他说:这一次的心脏如果再不好,我怎么交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心脏移植的医疗故事,而是一位医生“还心”的故事。

1月31日,武汉迎来久违的大雪,南方人欢心雀跃,这群南方的心脏移植医生却无限烦恼。

陈澍等三位医生前一天就到了广州,当天他们已经取了一颗捐献的心脏,由体外循环医生冯献卿带了回来。而陈澍和王勇军留在那里,因为他们又临时接到新任务,就地等第二颗捐献的心脏,体外循环医生张曦赶来与他们汇合。

一大早,在“协和南航顺心”的微信群里,气氛紧张:


要知道,在所有的器官中,心脏对缺血时间的耐受性是最差的,从供体身上取下到装到受体身上,一般建议不超过6个小时。

这个微信群是陈澍在去年10月的一次取心之后建的,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给南航热线打了个电话请求帮助。对这个陌生的求助电话进行核实后,南航总部开始协调地面和空中的全力配合。

从那时起,一个务实、高效的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开始运转起来,没有上级行政命令参与,没有划分你责任我义务,当然,也没有过多宣传。

几个月来,医生们一次次的请求协助,南航总部协调相关城市机场地面、机舱的配合,所有人都在为缩短心脏缺血时间努力。每一次手术完成后,医生们会回到群里报告好消息。

这是一种良性沟通下的良性选循环和协作,给所有参与者都带来极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担心归担心,工作还得继续。13:30,陈澍和同事们开始手术获取心脏。打停跳液后,心脏慢慢停下来。

要知道,这颗静止的心脏对这些医生来说,比维持一颗心脏的跳动还要惊心动魄,正如群里的刘永丰医生说的“山药很烫”,他们要与时间赛跑。


大雪天气给器官转运带来了极大风险,但如果改乘高铁,心脏缺血时间又太长,“后方”决定依然走空运,他们抢到了15:50航班的最后一张票,由陈澍医生带着心脏先走,另两位医生搭乘晚上11:30的飞机回来。

14:15,三位医生带着心脏直奔广州白云机场2个多小时后他们赶到机场时,已经16:30,幸运的是,由于武汉机场的大雪,原定15:50起飞的航班延误了。

在南航地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陈澍走紧急绿色通道,仅7分钟就通过安检,然后拖着沉重的供心冰筒箱一路狂奔到飞机停靠的远机位。在飞机上一坐下,陈澍腿都软了,几乎力竭。

陈澍刚坐下,这架延误了一个小时的航班被通知可以起飞了。 

安全顺利回到武汉,陈澍医生内心那个小小的不安却开始涌现:下午取心时打停跳液好像急了点,主动脉可能有点损伤。离医院越来越近,这种不安也越来越重。

此时,患者一直在手术台等待这颗心,已完成消毒和各种静脉通路的准备,还一度出现心律失常被抢救回来;主刀的科室主任董念国也在手术室等待;外科医生、麻醉、体外循环、护士、ICU移植监护室,都在等待。所有的一切,必须要在董念国教授亲自评估完这颗供心后,才能决定下一步行动。

19点多,供心进入武汉协和医院的手术室。董念国教授等人对供心进行详细评估,这颗供心果然出现了主动脉夹层(即主动脉内膜有破口)。在考虑了各种解决方案后,终因风险太大,董主任最终决定放弃这颗供心。

心脏移植就是如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全盘作废。所有等待移植的病人都由蔡杰医生负责,他把供体评估不合格的实情告诉了病人和家属,得到他们的充分理解,继续回病房等待供体。

而陈澍医生陷入深深自责。


走出手术室,他还第一时间向这次取心转运途中帮助他们的南航工作人员道歉:


故事讲到这里,上半场以遗憾结束。

1天后,医生们又接到了取心的通知,但与这名患者配型不成功。王国华、李庚、赵阳三位医生取回来后,董念国教授为另一位病人做了移植,手术很成功。


三位医生(中间三位)与帮助他们的南航地面工作人员合影

又过了一天,2月3日上午10点,医生们再次接到取心通知,是上海的一颗捐献心脏,与这名患者配型成功——他很幸运这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第二次机会。

又是陈澍医生接到了取心任务。10:30,他和陈剑峰、史峰三位医生踏上取心之路,前往上海。虽然两年来奔跑于全国各地无数次取心,但有过上一次失误的陈澍医生,这一次压力极大。

当一个人全力以赴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时,上帝会调动周围的一切来帮助他。

见证过这些奔跑着的医生们辛苦的人,都会被他们打动。得知医生们又出发了,回程是东航航班,南航工作人员主动利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帮这三位医生联系了在东航工作的同学来帮助他们。


三位医生(左起三位)与帮助他们的东航工作人员合影

在东航工作人员的全力帮助下,供心全程畅通,三位医生马不停蹄无缝衔接。这颗高质量的心脏,最终抵达了他们的后方——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交到董念国主任手中时,仅用了5个小时。

董主任带着装心团队连夜移植,手术很成功。

这名幸运的终末期心脏病人,终于解除了旧心随时可能停跳的危险,带着一颗全新的心脏继续活下去;这位年轻的心外科医生,给他的病人还了一颗健康的心脏,走出了内疚——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其实,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心脏移植的故事。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每一颗捐献心脏的运输,每一次心脏移植手术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去年这样的故事发生了102次,几乎每3天发生一次;前年发生了84次。这群医生,正是这样跑出了一项全国纪录:

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2015年心脏移植手术102例,连续两年全国排行第一,并首次在国内实现单中心一年内心脏移植破百例。

不久前,戴戴跟着这个全国最优秀也最拼的心脏移植团队工作了一周,和医生们一起挨饿一起笑,一起熬夜一起跑,一起吃饭一起聊,接下来,将有一大拨的心脏移植团队的故事慢慢讲来。

这个故事的最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文章里反复提及的、这群奔跑医生的“大后方”?坐阵大后方的,是一位总指挥,他亲自主刀每一台心脏移植手术;他带着医生团队,一年熬了近百个通宵,拼出了102例心脏移植;他举全科之力,希望在高手如林的心外科领域里占领一个高地,最终挽救国内大量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他是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国——


今天写下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对于心脏移植来说,不是每一颗心脏都那么完美,也不是每一个心脏移植故事都会有这么完美的结局,但每一颗心脏背后都有一群竭尽全力的医生。

我是戴戴,回头见。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