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13)

 dlhz49 2016-02-05

《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辨解
医案十三、水肿
    (一)医案原文摘录
    于某某,男,41岁,北京某机关干部。
【病史】全身浮肿十年,近一年加重。出国工作期间曾患疟疾,服奎宁半年而愈。回国后,1969年到西南山区,在潮湿闷热之坑道内工作一年多,逐渐感到全身乏力,肢体沉重,食欲减退,面与下肢开始浮肿。1978年初,病情发展,上肢麻木不能写字,下肢关节冷痛,全身浮肿明显加重。口干,欲大量热饮。小便短少,时而点滴难下。体重由140斤增至174斤。北京某医院诊为“前列腺炎”,但水肿原因始终未查明。
【初诊】1978年8月4日。因一周前参加夏收后浮肿加剧,面部与四肢尤甚,按之凹陷。神疲,纳呆,腹满,腰痛,阳痿,喜热饮,小便短少,面暗黑无华。舌淡,苔白滑腻。此为太阴脾虚湿郁所致。初因湿热内困,后伤及脾阳,故水液内停。而太阴之伤,又累及足少阳肾。法宜温肾健脾,燥湿利水,以理中汤加减主之。
处方:制附片30克(久煎),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12克,茯苓12克,上肉桂6克(研末冲服)。
【二诊】8月18日。上方服十剂,浮肿减轻,头昏乏力好转,原方再服二十剂。
【三诊】9月18日。全身浮肿消退大半,纳增,小便较前通畅。上方加桂枝10克,生姜皮60克,以增化气行水之力。服十五剂。
【四诊】10月8日。浮肿基本消退,诸证都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以理中丸加味缓缓服之。
处方:党参30克,炒白术60克,干姜60克,炙甘草30克,制附片120克,茯苓60克,上肉桂10克。十剂。共为细末,水打为丸。日服二次,每次10克。
1979年5月15日追访,服丸药四个多月,病痊愈,体重由170余斤降至140余斤。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26所示,本例病机在肾胱、肺焦、脾胃,病因为寒邪、風邪。



浮肿。是本案主要病证。根据中医原本之病理,木正不疏,風邪便起。浮肿是木正不疏,風邪泄水液于皮腠所致。由于木正不疏,水液不能循正途从三焦膀胱而出,故小便短少。本案木正不行,是由于寒淫水郁,命门不开,寒水不能滋木,肾机不能启动脾胃生化之机。寒邪起因于长年在阴寒潮湿的坑道内工作。本案浮肿迁延十年,已成沉寒痼冷,乃至伤及三焦大热之腑,以致病证成群,尤其脾机病证最多。
腰痛。脾主筋肉,脾木被困,筋急而痛作,本案痛在腰部。
下肢关节冷痛。下肢关节是筋之大会,脾木受寒邪所伤,故有此证。
阳痿。阳具乃男子宗筋,脾木受寒邪所伤,宗筋痿软不用,是谓阳痿。
纳呆。脾机病,生化不力,即消磨运化水谷的能力下降,故纳呆。
喜热饮。寒邪侵入胃肠,所以喜热饮。
口干。沉寒伤及三焦,气化不及,上焦无雾,故口干。
小便短少。三焦气化不及,下焦不能如渎,故津液不能从膀胱而出。又,木正不疏,则風泄水液于皮腠而生浮肿。
面暗黑无华。寒邪发作与膀胱,肾水寒郁。肾与头脑相连,其华在面,肾水寒郁,其色上于面,故暗黑无华。
舌淡。脾胃虚寒,生化不力,故脉血无源;寒邪伤肺,故脉气无源。心脉气血虚亏,故心窍色淡。
苔白滑腻。肺色白,寒邪伤肺,则肺郁色现。肺郁之气入于心脉,现于心窍而见苔白,积久则滑腻。
神疲。脾机肺机失政,使心脉气血虚亏,神无所依,故现神疲。
2、治方辨解
如图7-27所示,本例范老先生采取理中汤加附子等,“气味”组方,正中病证机因,故效应病愈。











生姜、干姜、桂枝、肉桂,味辛气温,治在东方少阳風木。其中,生干二姜,味厚入藏,温补脾木;桂枝、肉桂,味薄入腑,温胃散寒,寒散胃温则風和而不为邪。木疏風和,则少阳病机复归为生机,因此,腰痛、关节痛、阳痿、小便不利、纳呆、喜热饮、血虚所致神疲等病证自然消失。
按:两姜两桂,干姜肉桂气厚,沉缓而持久,功力在里;生姜桂枝气薄,轻健而效速,功力在表。
制附子,咸辛气温,治在北方太阴寒水与东方少阳風木。制附子之咸,味薄而入膀胱之腑,气温则化沉寒痼冷。因此,肾水复温而能滋木升脾,膀胱津液气化复常而能出。制附子之辛,味厚而入脾藏,气温则升木,因此,脾机病证可解。
白术,味苦气温,治在南方太阳热火。味厚入藏,补肺正,益三焦,因此,肺焦气化之机复正,水道通调。气虚所致神疲不再,上焦无雾之口干可解。
炙甘草、茯苓,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炙甘草,味厚入心,补土藏神;气平稍温,升提心力,健运枢机。茯苓,甘淡而入脉,气平则中和气血。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