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扎特效应”获证实

 hcp3839 2016-02-05
很多人知道,可以用莫扎特的音乐拿来胎教,都说这样孩子会更聪明,这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弗朗西斯·劳舍尔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他的发现:听莫扎特K.448号乐曲能够改善人类的空间推理和记忆。
莫扎特的K.448号乐曲就是《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这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首双钢琴奏鸣曲,日剧《交响情人梦》中千秋和野田妹也曾共同演奏这部作品,很多电视剧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萌芽时,都用上了这首曲子。(如:转角遇上爱)
这部作品是莫扎特于1781年11月23日为了在维也纳一个朋友家里举行的一次私人音乐会而作。这位朋友的女儿是莫扎持的学生。在创作这首奏鸣曲的前几年时间里,莫扎持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悲痛与变故,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听不到一丝苦痛和阴暗的声音,都是阳光般的温暖和深沉优美的旋律。
这部《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教音乐。甚至为了唤醒因中风陷入昏迷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医生在他病房里播放的也是莫扎特。近10年来,莫扎特的美妙乐曲不仅被人们一遍遍地聆听,还被认为对从粉刺到老年痴呆症在内的许多疾病都有神奇的治疗作用,
弗朗西斯·劳舍尔因此提出“莫扎特效应”:当你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你的大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等患神经障碍的病人的病情。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科学界对于这种效应存在和可靠性的质疑。
对于莫扎特效应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莫扎特效应产生的机制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被试者对音乐的偏爱,从而提高空间记忆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该效应是由于音乐直接激活大脑神经元,从而提高被试者的空间记忆能力。
在后续的一些研究中,音乐作品和测量工具的选择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无法客观的证明莫扎特效应的存在。2010年,维也纳大学对“莫扎特效应”曾经给出了相当明确的结果,没有证据说明听莫扎特的音乐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但是这并不影响更多人对此进行研究。
本周发表在《科学报告》一篇论文提出,莫扎特乐曲的节奏可能是大鼠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他们使用的乐曲,仍然是莫扎特的第448号作品。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他们把45只大鼠分成三组,让它们分别聆听莫扎特K.448,通过把莫扎特K.448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所得的反向莫扎特,和什么都不听。然后进行莫里斯水迷宫测试。结果发现,聆听莫扎特的大鼠,在测试表现上要明显好于其他两组。
莫里斯水迷宫是医学上一种辨别动物空间回忆的方法。让测验考试动物在水中寻觅躲藏的平台并分析它找到平台所用时间和所走路径,判断它回忆能力的高低。
而且他们进一步发现,在这三组大鼠中,聆听过莫扎特的一组,在它们大脑的海马区和听觉皮层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的表达明显高于另外两组。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BDNF是调控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稳态的重要信号分子,通过结合神经元细胞膜表面受体TrkB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功能维持以及突触可塑性。
但是在负责视觉功能的顶叶皮层,他们却并未发现BDNF/TrkB的表达在三组之间有明显差别。这也佐证了前人所提出的,莫扎特效应主要表现在提高被试对象的空间记忆能力,但并非听了莫扎特音乐后,所有的认知能力都可以提高。
为了测试莫扎特效应在人身上的表现,他们让60个没有正式的音乐训练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三组,给他们听相应的乐曲,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用笔在纸上走迷宫,以及折纸和裁纸测试。结果发现听了莫扎特的那组表现的比其他两组都更好。
他们更重要的发现,不仅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而且聆听反向莫扎特对大脑有坏处。聆听莫扎特的一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的一组新生神经元反而减少了。而且反向莫扎特组的表现,还不如什么都不听。
这或许是莫扎特音乐的神奇之处,在他的乐曲中,或许隐藏着符合人类,乃至动物天性的节奏,毕竟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同一个大自然中进化而来的。
如果莫扎特的乐曲可以,那么别人的呢?此前曾经有科学家拿勋伯格的音乐来做实验。作为无调音乐的代表,勋伯格的音乐虽然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但是总是让很多普通人没法接受。记得小时候我也听过几次勋伯格,真心是听不下去。外滩画报上曾经发表了一篇专栏,题目就叫《我们为何害怕勋伯格》,里面有一句话,作曲家勋伯格巨大成就的一种体现,就是他有能力让地球上所有音乐厅空空荡荡。

勋伯格
 
这些研究曾经发现,非节律性的勋伯格的音乐,往往会对大鼠的表现产生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可以从聆听反向莫扎特的大鼠表现上看出来,它们听觉系统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建立过程,均出现了减弱的现象,海马齿状回内神经的生长,海马区和听觉皮层的BDNF/TrkB蛋白因子的生长也受到抑制。
当然这项研究不得不考虑的一点,是大鼠基本上聋子。实际上大鼠幼仔听不到大部分莫扎特音乐,成年大鼠则完全听不到。那么,莫扎特音乐如何起作用。
考虑到这一点,实际上他们在实验中给大鼠听的是根据莫扎特K448的节奏重新编制的简单乐曲,并不是莫扎特的原曲。这就为前面的疑问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鼠并不需要听到全部的音乐,只需要感受到莫扎特乐曲中最重要的节奏就够了。
为了研究其他节律性音乐是否有此种现象,他们选择了巴赫的G大调托卡塔,结果发现在音乐组、反向音乐组和无音乐组之间的差别,虽然呈现类似的趋势,但是没有莫扎特音乐那么大。
对于学生的实验也呈现这一趋势,巴赫组的表现,不仅比反向莫扎特组的要好,也比勋伯格组要好。后面两个组的表现则差别不大。
看来好听的音乐,背后都有一种相通之处,不管是对人还是啮齿动物,都更加符合大自然的天性。这种联通可能是生理上的,更可能是数学上的。当然我们人类可能走的太远,甚至走到了大自然的反面。

责编:连城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