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格律诗创作杂谈之二
2016-02-05 | 阅:  转:  |  分享 
  
格律诗创作杂谈之二·新四声的运用《衡南诗联》年刊执行主编、世界汉诗协会会员·许天宝一些专门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人,把格律诗称为“四声诗”,在下
颇为赞同。是的,格律诗之句中用字、句尾用字、对仗用字以及韵字的平仄要求是第一位的,而字的平仄又是由字的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
来框定的。据在下了解,现在写格律诗者中有不算少数的人特别是初学者对古四声感到困惑,因而影响到其诗作的质量。是的,因为现在推行的是用
普通话来作诗和评诗,对于说惯了方言而又不怎么样会说普通话的、也不大会汉语拼音的现代写格律诗者来讲,对古四声尤其是入声之困惑是完全可
以理解的。在下与很多诗家就掌握格律诗的平仄作了许多交流,他们的反馈仍是依古四声来论说,说来论去还是脱不了“本本主义”之教条,在下实
不敢苟同。有没有办法来撇开那闹心的入声字,而又能较好地使自己的诗作符合格律诗之平仄要求呢?我想,办法应该是有的——那就是科学运用新
四声。在下一次受约作命题诗——为推介某地生态旅游,我首次尝试着用新声韵写了一个七绝组诗,包括序曲和尾声共九首(其中一首还用了仄声韵
),感觉甚好。接下来几天里,正好有诗友发来几首新声韵七律要我把把关,突然间我茅塞顿开——推行新声韵,或许是解决格律诗古四声尤其是古
入声困惑的一条简捷。下面是在下给一位与之已有半个世纪交往的初学格律诗兄长的一个相关短信:满生兄,你好!关于兄谈及的格律诗平仄的问题
,弟思索了很久,看是这样来解答行不行?现代汉字是用汉语拼音来注音的,每个字都用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给它规定了读音,同时用相应的声调符
号标明其声调,即“ˉ”阴平、“ˊ”阳平、“ˇ”上声、“ˋ”去声这四声(其实是五声——还有个不标声调的轻声。详见《现代汉语词典》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与古四声相比较,它其实是三声,相当于古“平、上、去”三声(古四声中的“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分别等同于
现在的“阳平”和“阴平”),没有了“古入声”(把入声分派到阳平、阴平、上声、去声中去了——欲知大概,翻翻《中华新韵》即可)。不会拼
音,也不怎么样会说普通话,要想弄清自己写的诗之平仄是否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要求,弟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查字典,其次是翻韵书。先讲查字典:
对自己把握不准平仄的字,到字典中去查该字的拼音声调(建议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用不着拼读拼音,只看拼音声调就可以解
决难分平仄的问题——横(ˉ)、撇(ˊ)是平声,钩(ˇ)、捺(ˋ)是仄声,无声调(轻声)是平声(横、撇、钩、捺的表述是我把声调符号形
象化)。暂时不要去考究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读音及声调上的差异。说到查字典,建议兄还是要把电脑学会——比如在写诗时,对哪个字的平仄搞
不清,只要把该字刷黑,点开“开始”工具栏中的“wén文”注音图标,即会显示该字拼音读音(目前它一次可同时给五个字注音);要想知道它
的释义,点开“审阅”工具栏中的“信息检索”,它即会告诉你。比起手工翻字典它是又快又准。再来谈翻韵书:如果兄欲把诗句用字完全符合古四
声要求,但是对入声字又把握不准,而现代汉语词典又没有入声字,翻翻《平水韵》的入声韵部做个对照,是完全可行的。建议兄不要去翻《中华新
韵》——它把古入声字分派在阳平、阴平、上声、去声中,难以查找。附带说一句,最好是备一份《古入声字一览表·天外人编》(叫你儿子或者女
儿到网上下载打印即可。此表按现在读音把收集到的983个古入声字,分列在阴平有317个、阳平有202个、上声有55个、去声有409个
)。当然,写入诗句的每个字都去查字典或者翻韵书,显然没有必要,我们可以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口
诀来行事,只查第二、第四和第六这三个字(五言只查二、四两个字)对照相应律谱就可以了。这里要注意三仄(平)尾和犯孤平,如果出现三仄(
平)尾和孤平,那么“一三五”就要作相应处理。另外,弟建议兄用《中华新韵》,并且在诗题后面或者下面用括弧标明“(新声韵)”——所谓“
新声”就是现在普通话的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它没有了入声。一来,其用韵宽于《平水韵》;二来可以避开那恼人的入声字。弟如上所说,兄
不妨一试。如果还是“江河依旧”,兄可能就要改弦易辙了——放弃格律诗而作自由诗罢。在下以上短信所提倡的辨别平仄方法,自以为是一条可行
的“笨拙”捷径——起码可以为说惯了方言而又不怎么样会说普通话的、也不大会汉语拼音的现代写格律诗者,从那些怎么样也弄不明白的辨别古四
声之教条中解脱出来,亦无须死记硬背。当然,新方法的创建是解决旧问题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让与之有关的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在所悟也。再者,现代人写格律诗,是给现代人看的(除非你不拿出来与人交流),没有必要非用古四声不可,况且现代人
还有几个能按古四声来读你的诗呢(恐怕会写者也不一定会读)?只要我们创作的格律诗是合律的,起承转合是恰当的,兴观群怨是实在的,抑扬顿
挫是和谐的,不用古入声字、不用古韵,甚至用用仄声韵又有什么关系呢?非要拘泥于古四声来故作高深,窃以为既难为了自己,也难为了读者,何
必又何苦呢?——我们是写格律诗而非研究格律诗呀。最后,希望诗词刊物之编辑以及格律诗评家们,不要动辄用学究的眼光来审视新四声格律诗格
格不入,更不要把“古为今用”硬生生当为“古作今用”——只强调“继承”而忽视“发扬”,请给新四声格律诗以宽容、以支持吧!要知道:你们是中华诗词传统文化之传承和发扬的推波助澜人,更是诗词百花园里的专业园丁,“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正道啊!陈人文稿4/4
献花(0)
+1
(本文系陈人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