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为仄声韵格律诗正名
2016-02-05 | 阅:  转:  |  分享 
  
为仄声韵格律诗正名《衡南诗联》执行主编·许天宝不才有如下的一组七绝诗作:《宝盖放歌》(新韵组诗)“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衡南县宝盖镇,位于
衡阳市东南45公里处。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好去处。序曲在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因工作关系我多次来过宝盖,每次都有“此地美丽富饶、百姓安居乐业”之感慨,却无暇赋韵成歌。近些年来,城市居民兴起农村生态旅游,
宝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掀开盖纱,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驴友和游客,也诱发了想要为之歌唱的激情……探胜寻幽来宝盖,钟灵毓秀惹人爱。长
歌裁作短歌行,一瓣心花漂酒海。宝盖楼遐想三十余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宝盖楼时,就被这群始建于宋末明初占地约40亩的古朴、恢宏之民居而
震撼。今天看来,早已名扬湖湘的它依然是那样“风流不改旧模样,傲立田园山水间”,庇护着三百多户勤劳致富的山乡人家……富庶民居宝盖楼,
时空逾越几春秋?谁能解我遐思苦,不再天南地北游。银杏园秋色宝盖有目前全国连片面积最大(6800余亩)、湖南省总种植株数最多(近90
000株)的银杏种植基地——衡南宝盖银杏公园。银杏已生数亿年,雄奇华贵总依然。满园秋色黄金裹,宝盖山头蔚大观。石湾溶洞探胜衡南是一
个呈凹字形的丘陵盆地,东部山脉多噶斯特地形,怪石嶙峋,溶洞甚多,景观奇特的有花桥镇和川口乡的麦园、桑田、川口溶洞和宝盖镇的石湾溶洞
。石湾洞窟特神奇,北往南来驴友迷。探胜寻幽多少趣,揭开造化自然谜。茶园春光宝盖多高山茶园,总面积两万余亩,其“绿彤牌”有机茶畅销欧
亚。茶园青翠欲滴娇,款步春妞掀盖头。玉手纤纤拈嫩绿,雀舌馥郁舔金瓯。迷仙湖畅游宝盖梅塘水库绵延数里,库中有望梅、乌龟二岛。其水面夏
秋两季波光湛蓝,春冬两季雾气弥漫,两岛时隐时现恍若仙境,故此水库又名迷仙湖。梅塘水库两蓬莱,蜃景迷仙踏浪来。树上游鱼君欲钓,酣然袖
手泛舟回。菩萨崖戏说宝盖镇良崇村丹峰耸立(具有类似丹霞地貌的特征),其中有一酷似卧佛,而成为地标叫菩萨崖。良崇村里懒菩萨,卧在丹峰
戏彩霞。暮鼓晨钟从未有,原来祸福不由他。鼓龙泉传奇宝盖有一泓数亩大的温泉(常年水温在27—30摄氏度),名叫鼓龙泉又叫龙女泉,其水
质清澈甘甜,还能治疗一些皮肤病,近旁一个村落里出现过多位百岁老人。龙女下凡化作泉,甘甜乳汁惠人间。常常饮用仙潭水,管保家家福寿全。
尾声衡南宝盖素有“水果之乡”、“鱼米之乡”、“木材之乡”等雅称,勤劳淳朴的宝盖人民依然在百折不饶地耕耘着这块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富
饶土地,丰收的歌儿唱不尽……物阜民丰宝盖行,流连忘返兴还浓。弹完老调换新曲,再唱三农火样红。承蒙《衡州诗词》2015年12月刊拿掉
序曲、删掉序言、改“尾声”为“宝盖忘返”,作八首诗在P16—17予以登载。我原以为其撩头、改尾、去序是因为限于篇幅,但接下来看到符
孝高(衡南诗联学会会长)先生的一首《神印》仄声韵诗“洞中神印景观异,栩栩如生尤诡秘。何处仙家掌劈崖,牛蹄陷在岩石里。”被改成平声韵
“洞中神印景观奇,栩栩如生系事危。何处仙家掌劈去,牛蹄陷在岩石岐。”在P18刊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该刊编辑可能认为仄声韵诗即便
合律,也不是律诗,登不得律诗大雅之堂。姑且不论改诗和换题如何(要往好里改和换啊),也不去计较拿掉序怎样(要知道有序的诗,其序言是该
诗的组成部分——是让读者明了作者创作背景,加深印象;何况文学作品当为社会服务呀),单就“仄声韵格律诗”登堂入室,而檃栝网络有关文章
以呼之。这是两位持不同观点诗家的博文之摘录(下划线系摘者所加):《书法》杂志二〇一四年第一期有俞丰先生《诗词写作俚谈(四)》,文章
说:“格律诗的押韵,必须要求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也就是说,格律诗押韵的字,只能是上平声十五韵或下平声十五韵中的字,除此以外其他
韵部都是不允许的。押其他韵部的诗,就不是格律诗了。”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的说法不知起自何人,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是与格律诗的历史与
现状都不相符的。格律诗自其在唐代成熟历经宋、元、明、清诸代以至在当代,诗人以仄声入韵所作的诗历代有之,有的还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
上佳诗作。仅最为普及的孙洙(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中,二十七首五言绝句中便有至少九首是押仄声韵的。下面举出几首: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押入声屑韵。被前人誉为唐诗中五绝之冠,其韵脚所用的入声“绝”、“灭”更
是被诗评家誉为“何等有力”!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押去声御韵。前人评为:“只
觉一片天机,纯乎自然。”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押上声篠韵。前人评为:“明明是寻常
言语,一入诗人口中,就觉格外有味。”(李庶民《格律诗平、仄声皆可入韵》)上文作者找出几首名家仄声韵律诗以阐明“格律诗平、仄声皆可入
韵”的观点。下面是作“押仄声韵的诗,不是格律诗”的断言人,引经据典自圆其说:王力《诗词格律》一书中也说“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原注
还特别指出:“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里不谈。”又如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也说:“所有近体
的几类,几乎都押平声韵,韵字只用属于一韵的(原注:第一句间或用邻韵,不多),否则算出韵,犯规。”再如涂宗涛《诗词曲格律纲要》说:“
旧体格律诗押仄韵的很少见((原注:也可把押仄韵的律、绝看做‘入律的古风’)。”夏方进《诗词格律与创作》一书中则说:“近体诗押平声韵
为正体正格。”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先生电话中说:“格律诗作为近体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并不是国家法律
,因此如果以格律的规则来推导而作仄韵格律诗,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俞丰的回复)在下认为李庶民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举的仄声韵律诗(
还有很多)是有说服力的;俞丰先生的论点是武断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所搬出的依据毫无说服力,且有断章取义之嫌——他忽略人家“
一般、几乎、很少”之论说前提。(在下为弄清“押仄声韵的诗,不是格律诗”的来由,在网上翻腾了多次,凡持此观点者的引经据典,被引者无一
人断定合律的仄声韵诗不是律诗。)从俞丰先生的引证来看,王力先生的“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是罕见的,这
里不谈”,倒为“仄韵律诗”的正名提供了佐证,罕见不是没有;而夏方进先生的“近体诗押平声韵为正体正格”,说明近体诗还有变体变格。这里
再摘录一篇博文:律诗一般都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相对要少得多。古诗和绝句都有押仄韵的,但律诗一般不押仄韵(但也不是没有)。有的书上说
律诗不可押仄韵,那是作者读诗太少,不知道有押仄声韵的律诗。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清朝,都有诗人写律诗押仄韵。押仄声韵,能吟唱出一种刚烈
悲壮或幽凉凄绝的气氛,往往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但为何很少有人写,甚至有人以为律诗不能押仄韵呢?尚未看到权威的解释。笔者试分析原因如下
:其一,仄韵结尾不便吟唱。……。其二,押仄声韵的律诗是变体格,不如正体格用得多。……。其三,押仄韵的诗一般在一些特殊场合才写。…
…。(西山布衣《律诗为何很少押仄声韵——五谈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在下还想对西山布衣先生“很少有人写仄声韵诗”的原因作如下一点补充
:现在学格律诗者多遭误导,被强调“继承正统”而“古作今用”——我所看到的有关近体诗格律之工具书,正如李庶民先生所说:“但一般介绍诗
词格律的书中讲格律为主,讲变通较少,遂使很多人以为这些格律铁定不可改移,实则是误解了格律诗。”窃以为,现代人学写格律诗不应该过分迷
信所谓专家或者权威的“教条主义”、甚至不负责任还自以为是的言论——作为一般的诗词爱好者,只想为学格律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么就先
以“格律诗只押平声韵”作为规则,也无丝毫不妥。否则,根据笔者学习和教授诗词课程的经验,初学者如过度关注于格律的变化,反而会坠入名词
术语的大海,在平平仄仄的纠结中痛苦不堪,丧失信心,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那样的话实在是得不偿失。借用张中行先生《诗词读写丛话》中的一
段话来表达我的看法:“王力先生还写过一本《汉语诗律学》,是深钻性质的,初学,或只想用平平仄仄平抒发自己间或有的较浓的情意,以图获得
片刻的飘飘然,至少我看,不随着深钻也好。”(俞丰语)(此段话出自于一位教授诗词的先生之口,真不敢恭维)——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我们要有主见,不仅应知格律诗所以更要知其所以然。只要我们创作的律诗是合律的,起承转合是恰当的,兴观群怨是实在的,情感寄托是健康的
,抑扬顿挫是和谐的,那么用用仄声韵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现在被认为是格律诗正统韵书的《平水韵》中,平声韵字只有2500多个,而仄声韵
字却有4100多个!作为诗词刊物的编辑们,更应平等对待仄声韵律诗,不能也不应该以个人好恶把仄声韵律诗拒之门外。要知道:你是中华诗词
传统文化之传承和发扬的推波助澜人,更是诗词百花园中的专业园丁,“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正道啊!最后,在下斗胆呼吁:既然格律诗(包括词曲)可以用新声韵,为何不能用仄声韵呢?允许词有变体变格,为何不能容纳格律诗的变体变格呢?传统,不能只讲继承而忽视发扬,所谓古为今用,不应与时俱进乎?各位研究或者教授格律诗的老师们,还有诗词刊物的编辑们,请给仄声韵律诗登堂入室,打开方便之门吧!2016.1.25.于雁城陈人文稿5/5
献花(0)
+1
(本文系陈人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