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老师的怀念凝聚于笔端 丰子恺倾情绘护生画集

 闲庭斋阁 2016-02-06

丰子恺弘一法师的故事,有两个因素:一是说明师生关系的融洽;二是倡导慈悲为怀的思想,与人友善。

中国近代佛教史、文化艺术教育史上是绕不开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李叔同(1880-1942)多才多艺,演话剧,谱音乐,搞绘画,写诗词,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又是教育名师,中年后遁入佛门,法名弘一,又是修行高深的高僧。他是画家丰子恺(1898-1975)的启蒙老师,也是丰子恺一生最敬仰,最尊重的师长。

李叔同的突然出家,让丰子恺大受刺激,丰子恺曾经一度想割断尘缘追随老师出家,但弘一法师告诫他,出家也有出家的烦恼,大可不必如此。丰子恺这才断绝了出家托身佛门的念头。李叔同教育他:“文艺应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图6-7,弘一法师】

1927年,弘一法师云游到上海,住在丰子恺家。两个月日夕相处,丰子恺身上的佛性受到激发,他皈依佛门,成为在家修行的居士,法名“婴行”。在弘一的引领下,丰子恺打坐念佛。这时, 弘一法师建议两人合作一本《护生画集》,“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为宗趣”,规劝人们戒杀护生、慈悲为怀。画册模仿《二十四孝图》的形式,仅有画作24幅,由丰子恺作画,弘一配诗。等到准备出版时,出版商觉得画作少了,要求增加。此时是1929年,而第二年正是弘一法师50岁,丰子恺想何不画成50幅,以祝贺法师的生日?同年,《护生画集》出版,收画作50幅,国学名家马一浮作序。《护生画集》发行后,大受欢迎,数次加印,累积印刷20多万册。

【图6-8,丰子恺护生画】

转眼到了1938年,丰子恺想到老师即将进入花甲之年,应当再作护生画作。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丰子恺克服重重困难,又完成了60幅护生画作,他将60幅画作,寄给远在泉州开元寺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感到十分欣慰,配上诗歌于1940年出版。他给丰子恺去信:“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100岁时,作第六集,共100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希望丰子恺能将《护生画集》做下去。丰子恺接到老师来信后,想到老师八九十岁时,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还能坚持下去吗?他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厚爱,复信时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但是弘一大师没有活到七八十岁。1942年,弘一法师身体多病,极度虚弱,自知来日无多,心里放不下《护生画集》的事,遂给有关好友写信,“务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诚之愿力,而尽力辅助,必期其能圆满成就,感激无量”。不久,弘一法师圆寂,而他委托的朋友也相继过世,但丰子恺没有忘记《护生画集》功德圆满的使命。

【图6-9,护生画集6集】

1949年初,丰子恺专程来到泉州,拜谒弘一法师圆寂之地。老师的70冥寿就要到了,丰子恺决定绘制《护生画集》第三集。他在厦门住了三个月,暂停润例,闭门谢客,专心进行护生画创作。等到第三集全部画稿完成时,离弘一法师圆寂已有七个年头了。建国后丰子恺又进行了《护生画集》第四集80幅、第五集90幅、第六集100幅的绘制。这是后话。

【图6-10,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刘质平

《护生画集》看起来是要人们关爱动物,不要伤及它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宣扬护生就是护心,救护禽兽虫鱼只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丰子恺坚持护生画集六集的创作,也是对老师弘一法师的纪念。

【图6-11,丰子恺的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