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师到日本交流时和小孩子吃了一顿饭,被深深的震撼了……

 kuanrongdx11 2016-02-06

做家务是锻炼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有责任心,做事有条理性,善于分类和归纳,而且还能从劳动中体会到不同的乐趣,从解决问题中收获满满的自信!

可是我们身边有几个宝宝会真正做家务呢?是啊,连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结婚后才开始正式做家务的。

因为大多数人眼中的教育总是跟成绩和知识划等号的,没有人会觉得不会做家务有多么丢人,也没有人会觉得会做家务有多么了不起。

然而,其实教育是从生活中的点滴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渗透成各种习惯,渗透到做事的每个细节里。而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习惯的力量有时足以颠覆人生!

这是一位老师到日本交流的时候拍下的照片,从日本孩子吃午餐的很多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差距,不是我涨岛国志气,灭中华雄风,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很简单的午餐,一碗米饭,一碗蛋花汤,一点青菜和肉,外加一瓶牛奶。据拍照的老师说味道很一般,没有精心制作,但是食材天然,吃下去很舒服。

他们刚进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些孩子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子,拿着餐具拎着沉重的牛奶箱迎面而来。

据说这是帮厨的学生,每天都抽到一个班,不管大小学生,都要参加,主要负责帮助厨房做饭、准备餐具等工作。

日本的学生已经提前到达坐好了,考察的学生进来后,才开始一起用餐。

坐那位老师对面的一个小女孩,站起身来为他解开牛奶瓶上的绳子。

她立刻将绳子和封盖分成两个杯子装了起来,还拿着杯向旁边的中国学生走去,帮助他们分开装。

我们的同学解开瓶子,就立刻有日本小朋友,接过取下来的绳子和瓶盖。

杯子里,垃圾就分离开了,为什么这么小的东西都要分开乘装呢?

原来,塑料的包装要放在左边的垃圾桶,右面的纸质封盖要在右面。这就是垃圾分类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才会在整个社会延续实施下去。

很多小孩子都不挑食,盘子里的东西都尽量吃干净。

我们的学生问:你们感觉快乐吗?回答是响雷一样的“快乐”。

当日本小朋友问我们同样的问题,我们一片沉默,有人回答道:“不快乐。”

这也许就是应试教育下,孩子的郁闷吧。

这时候,我们的翻译用日语说了句什么,很多孩子高高举起了手。

然后这些孩子,就跑到前面围成一个圈,猜拳,玩石头剪刀布。

最后一个一个被淘汰,剩下几个胜出学生。

他们欢天喜地跑到箱子里拿了一支牛奶来喝。

原来,剩下没发完的牛奶,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分发的。

牛奶喝完,饭菜吃光光,几乎所有日本小朋友的午餐都是这个结果。

这个孩子刚才赢得了第二瓶牛奶,喝完后都倒着放在托盘里。

这个微小的细节告诉我们,他们受过训练,瓶子喝完后,都要倒着放,这样不容易走路的时候倒下来,摔坏瓶子。

看到我们学生的剩饭和剩菜了吗?看见我们的瓶子立着被端着走吗?

这不能怪学生,我作为教师是很脸红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贯彻到细节。

吃剩下的饭菜,要分别倒在桶里,餐具要排队放回原处的。

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每个日本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牙缸,吃饭后,他们就立刻刷牙,饭堂里就有敞开式的水池,很方便。

这样的习惯,在学校里就养成,一生都会坚持的。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吃完了,下面的场面,就是终生难忘的了。

很多日本孩子开始自觉的擦桌子,干活了。

没有监工和指挥,各自找能干的活。

有的同学负责把托盘叠的很高很整齐。

收碗的小女生

拎桶的小女孩。

这一组在收拾碗,装篮子,叠放整齐。

小女生抱着大号的饭桶。

她还在尽心尽力的擦每一张桌子。

我相信,看着日本孩子欢天喜地的干活,中国的家长们会感慨的。

这样有条不紊,很自然的动作和表情,一点都不像是伪装出来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能够突然一蹴而就的。

说到底这是习惯的力量,长期养成的自然结果。

我之前也是一个不爱做家务的人,后来结婚了才开始认真接触这块,我发现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做事的条理性也不够。我一直以为家务是谁都会做的,却到如今才发现能把家务做好的人是如此的不简单。

一个不做家务的人是体会不到别人的辛劳的,至少不能从心底里体会,还谈什么尊重劳动成果?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应该从小担负起做家务的责任,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更何况人在劳动中还能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从小收拾自己玩具和房间的孩子,肯定归纳和分类能力差不到哪里去,而且这种能力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去。

而且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也会有收获的喜悦和自信吧!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