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

 璇琮坑 2016-02-06

 

在古滦州城东北侧数里,有一座正东西向的山梁,当地称为横山。在横山东侧就是滦河,滦河贯穿南北,是早年辽西一带漕运交通的主要河流。滦河由东南而下,在滦州县城东北,遇到横阻隔后,再绕向正南。所以横山东麓,滦河河道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弧形。沿河道而来的东北风,不断吹到横山东麓,所以这里一直清凉宜人。在滦河的西岸,延横山山角下有一条贯通南北,从滦州直通卢龙的古路。古时去往卢龙方向的行人车马都要经过这条依山小道。古人很早就发现弯道处气候特征,,所以在这里很早就有了建筑遗迹。作为行中劳顿修正的地方。

辽代这里就曾建过一座偏梁亭。金代这里曾是金朝款待宋朝使节回程所设三个站点之一。偏梁名字由来不明,有考证说此处横山东侧,山崖险要,而山梁为东西长,而南北短,此处横山东侧为偏梁,非正梁。也有学者称怀疑此古路狭窄闷热,山势陡峭而树木少,只有这个弯道处比较凉快,所以叫偏凉亭。演绎为偏梁亭。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说法。可以看到辽金这里只是类似于驿站的作用,建筑规模非常有限。后世偏凉亭早毁,但演绎而成的偏凉汀地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明宣德初年,有人在这里劈山建寺,明代天顺四年(1406)、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历十七年(1589)、万历三十七年(1609)都有维修的记载,但目前明代的建筑形制不可考了。

     到了清代因清帝要回奉天祭祖,沿途多修行宫,路过滦州时,选中了这里修建成了驿住的行宫;清康熙三年(1614) 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多次重修。乾隆十九年东巡驻跸,再筑行宫,四十三年( 1798)又命京官方观承监造重修。据县志卷二卷五等处综观,“偏凉汀行宫院宇”曾有壮观楼、白云楼、六角亭、八角亭、濯清台、吕祖洞、四面观音阁、醒翁亭、石佛古寺、关门楼阁等多处建筑。乾隆筑为行宫之后,更加辉煌,松柏间耸起正殿、配殿、更衣殿,四周环绕着青云亭、溢香池、浮霞楼和御碑亭,碑上有康熙、乾隆祖孙两帝的滦河诗,石佛寺内另有名人诗碑四座。宫墙环护,威严壮观。亭外转弯处,山崖上刻有乾隆皇帝手书“峰回路转”四个大字。

乾隆时期建起的类似门关阁楼一样的建筑,成为了后来传承的偏凉虚阁。究其含义,有人认为是此处容易有雾,楼阁经常若隐若现,谓之虚阁。但从建筑上来看,阁这种形制的建筑都是建造在台基之上的,而此处的台基并不是传统的台基而是一道可以通行车马的城关式样,所以可能由此被称为虚阁。清代的建筑细节仍不可靠,但随着1894年滦州大桥建立,在这一带拍摄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从留存的老照片可以窥探清代偏凉汀行宫的全貌。

横山东侧,山下古永平路北行,山体有一块像外突出使这一带略宽于平均的道路宽度。偏凉亭行宫就建在这里。整个偏凉虚阁,随山体,开辟出的不算规则的四层平台组成。第一层是石佛古寺。石佛古寺因建在路一侧,所以空间非常有限,只有一座大殿。并无其他传统寺庙的山门,天王殿等设施。沿路北行,先看到路西靠山脚下有一座三开间硬山顶寺庙殿宇,前有三开间卷棚抱厦。殿宇北侧山墙下有石碑数块。南侧有矮墙环绕。墙很短,并不阻隔道路交通,但短墙勾勒出了寺庙的范围。在石佛寺和行宫之间的山体有一条大的泄洪沟间隔。而寺东北角向河面,开辟了一条石阶小路,舟船路过此处,可下船延小路到达石佛寺和行宫。

前行,就是行宫建筑群,路分左右两叉。路偏右行就是偏凉虚阁城关门洞。门洞类似普通城门洞,但因利用地势,所以门洞要长于常规的城关。行人车马可从门洞穿过,正常赶来不受行宫的影响。右拐就是行宫的入口。入口在第二层平台上有墙墙上开有小门,在一层对着入口是一个砖砌的小影壁,影壁后登山石台阶,可上第二层行宫的城关平台,这层平台是最为开阔的一层。偏凉虚阁建在城关平台右侧,整体随地势呈东北西南向,三开间悬山顶,四周环绕廊柱。。在阁内远眺滦河及东岸,一览无余,是赏景乘凉的好去处。偏凉虚阁后就是一个独立封闭的行宫院落,这个院落另有独立的围墙和门,行宫院落坐西朝东,中间有垂花门,门两侧墙上开什锦窗。内有歇山卷棚顶的大殿及碑亭。而从行宫院墙外左侧有台阶西行,再北拐随山势可上第三层平台,这层平台座西朝东,在行宫院落正后方。应该有建筑,但清末照片已经没有痕迹,一时无法考证就是是什么建筑。从平台侧上第四层平台,有一个座西朝东的三开就硬山顶的殿宇。从记载中应该是白云楼。但清末照片看只是一间普通的殿宇,是后来改建过还是只是把高处的一层殿宇称为楼还有待考证。在某些照片中这个平台的最南侧还有建筑,但模糊不清,不能辨识了。

 

从清末的建筑看,偏凉虚阁建筑群。建于山体坡地,因地势险恶,所以可用空间非常有限。而最重要的行宫平台空间过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独创了沿路建一个城关结构,起到了过街楼的作用。在不影响交通的同时扩展了行宫平台的空间,而立于城关高处的偏凉虚阁,又是赏景的好地方,城关修建的同时也完全的封闭了行宫平台,解决了安全隐患。,第一层的石佛古寺作为通用的宗教设施是完全的开发形态。而二层平台以上的行宫建筑群又是完全的封闭状态而第三四层平台的建筑或用于宗教或用于赏景都是附属设施了,不过为了安全起见,登上这些平台的道路都是在封闭的行宫平台之上控制的。偏凉虚阁的建筑形制都不算高,但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地形,最大限度的完成其行宫使用功能。同时又巧妙地兼顾了整体的美观,和预留了赏景功能,是不可多得同自然融合完美的古代建筑精品。可惜清末之后,这里逐年破败,到文革期间,彻底的拆除了所有的建筑遗迹。现在只能从山势上回味这段历史了。

 

贴出部分偏凉虚阁的老照片 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偏凉虚阁图片有些滦州八景之偏凉虚阁图。1936年《滦县志》总修张凤翔先生所绘,从该图可以看出,描述景观已经是清末的了。看不出早年特征。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考

1905年左右的一张上色明信片,是最早的偏凉虚阁的照片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考
1905年左右德国人拍摄的偏凉虚阁的照片,普鲁士基金会收藏可惜原图太小,又个巨大的水印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考

一张1913年左右的照片,从南侧像北拍摄的石佛古寺,可以看到部分偏凉虚阁的影壁和门的面貌。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考

大概1925年左右日本人出的书籍中的照片,是流传最广的虚阁照片。

河北滦县偏凉虚阁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