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象徵團結、興旺同時對未來寄予新的希望。
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
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節的來歷民間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每到除夕大家都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年”害怕紅色、對聯(桃符)和炮竹,所以當“年”出來時大家就開始放炮竹、穿紅色的衣服、貼桃符。
代代相傳,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放鞭炮、貼紅聯等來驅邪避凶。現在,
我們都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民俗——春節金銀紀念幣1/3盎司金幣」
為了傳承中華民俗文化,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12月23日發行中國民俗——春節金銀紀念幣一套,其中1/3盎司金幣一枚,1盎司銀幣一枚。
兩枚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臘梅鬧春圖,背面均選用了春節吉祥裝飾圖。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像徵,幾千年來,它那迎雪吐艷、凌寒飄香、 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
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我們“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
正面圖案設計師以臘梅為主要表達元素,巧妙地結合書法漢字,展現了一幅積極向上、氣節高昂的臘梅鬧春圖。
幣中梅花簇擁,綴滿枝頭,如禮花盛開,如鞭炮炸響,一片繁華、熱鬧之象,突出了“鬧”的主題。
剛勁有力的中國書法“春”字隱在其中,猶抱琵琶半遮面,一種朦朧美與神秘感增添了藝術意境,讓人對春節有了“臘梅鬧春春來早”的期待。

「中國民俗——春節金銀紀念幣1盎司銀幣」
背面圖案的設計,設計師綜合了對中國民族最具代表的象徵物——中國結、蓮葉、玉如意、彩雲、鯉魚、綢帶,
完美地設計出了一幅“雙魚吉慶慶新春”的裝飾畫,令人眼前一亮,隨即感到振奮、愉悅。
畫面看似抽象,但從這些熟悉的象徵物中不難領略到,幣中傳遞著“吉祥如意”和“連年有餘”的新春寄願。
“吉祥如意”的寓意很明顯,頂端對稱飄舞的綢帶揉成一個小中國結,一支玉如意壓在中國結上方,有著民族特色的祝福之意已現眼前。
在玉如意下方,一片蓮葉連接了綢帶兩邊,並且與下方的大中國結相連,中國結上兩條豐實飽滿的錦鯉搖頭擺尾,充滿樂趣。
這裡設計師用了“蓮”與“連”、“魚”與“餘”的諧音,巧妙地表達出了“連年有餘”的富貴內涵。
整個畫面充滿動感,把春節的熱鬧氛圍點綴了出來,喜慶、喧鬧與繁華同在,極具感染力。
彩帶飄飄,祥雲層層,錦鯉躍躍,一個喜盈盈、財滾滾的吉春似乎已來到面前。
春節金銀幣的設計是民俗系列中最成功的,因為以本色的形式體現民俗的特點是最難抓的,也是最難構思的,
但設計師以傳統的思路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揉合為一體,突出鬧春,呈現吉祥,一幅歡天喜地過大年的喜慶景象,令人嚮往、歡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