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武之盾第一期

 萨满巫师 2016-02-08

第一期我们来聊聊奇虾与三叶虫之间的恩恩怨怨!


在久远的寒武纪世界,经常上演着弱肉强食的一幕,强大的吃掉弱小的,这也是进行自然筛选。进化成功的自然基因得以延续,进化失败的,自然灭亡成为过去。在寒武纪恶劣的海洋环境中各种生物为了是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都在不断地强化着自身装备。犹如白垩纪的暴龙和角龙类一样,寒武纪也出现了把“攻”和“防”做到极致的两种类群。


寒武纪之矛!

其代表自然是帚状奇虾或抱怪虫(背脱虾就不说了)。
他们都拥有致命的矛头,就是前端的大附肢!还有环形的口部!这两样利器在当时的寒武纪世界号称是无坚不摧。当然加之体型巨大,在当时海洋里自然是横行霸道,可谓是独孤求败啊!
弱点就是防御太弱,身体基本都是软体,因此奇虾在当时虽然多但完整标本很少,大多都是较为坚硬的大附肢和口器单独保存的标本。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澄江群的这些矛头吧!


(奇虾类的双肢抱怪虫Amplectobelua symbrachiata Hou, Bergstr?m et Ahlberg, 1995标本线稿和复原图)



(抱怪虫类的武器---长矛!)


(奇虾类的帚刺奇虾虫Anomalocaris saron Hou, Bergstr?m et Ahlberg, 1995标本线稿和复原图)

(帚刺奇虾的长矛!)


抱怪和帚状的“矛头”都大致相同,只是抱怪的附肢基部的长刺特化得更长更具杀伤性,因此我就用抱怪的“矛头”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其矛头在攻击时,附肢前端是朝着红色箭头方向运动,为的是用末端的钩子钩住猎物,而基部的大刺在前端钩住猎物往后拽时朝着绿色箭头方向运动,最终深深扎进猎物腹部,一般在当时的海洋里的大多数节肢动物只有部有装甲,腹部是柔软的,面对专攻腹部的奇虾,一般只有束手就擒。当然还有的基部大刺内侧长满锯齿状小刺(有可能带有毒液)更具杀伤力!


(不知这变态的进化是谁设计的,凶狠啊!)


说完矛,我来说说这三叶虫(小三)的“盾”!

有了如此凶狠的矛出现,自然有专门针对矛的盾出现——三叶虫类。因此三叶虫的化石记录是最好的,也是当时进化最成功的动物。昆明地区的小三们可谓是顽强抵抗啊。(在此不说关杨这种重装甲)其中的古莱类小三就是其中的突出分子。

我们就来看看三叶虫中古莱类的装甲,如何攻守兼备。

(三叶虫古莱类、姚营古莱德利基虫)


(三叶虫古莱类、中间型古莱德利基虫)

从上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来类在进化出自身装甲保护身体抵御攻击之外还特化出了长长的三根刺(活动颊刺和中轴轴刺),以下来细细分析一下三根刺的作用。

(三叶虫防御奇虾攻击的想象图)


三叶虫防御奇虾攻击的示意图)

他的设计理念与关杨虫的纯防御型不同,还强调反击。前面的化石图都是尾部卷曲亮出轴刺的标本。如上图所示,当古莱类小三受到奇虾类攻击时,它会以很快的速度沿着绿色箭头方向两头弯曲,从而使身体隆起,并把自己柔软的腹部半埋在泥沙里,此时它的三根长刺便会以小于90度的角度竖起,对准从红色箭头方向来的奇虾类头部。如果敌人避之不及的话,三根长刺便会深深扎入敌人头部造成重伤。假设小三身上的三根长刺也带毒液的话......这将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来看看在战斗中受伤的三叶虫吧!

(残缺部分,为受伤部分。可以看出边沿平滑,说明这小三在受伤后成功地存活了一段时间,使伤口有所复原)

诺托林莱德利基虫


图中红色区域的残缺是捕食者造成的,在缺口边沿可以看到是平滑的并有复原的痕迹。蓝色画圈处为奇虾爪子中部的小刺扎的洞,也可看见其有复原,说明该小三在逃过奇虾攻击之后还存活了一段时间。


今天就聊到这儿!亲!对化石知识感兴趣就关注我的公众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