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汤山医院巨变:一次守护康复传统的触底反弹|医院|医生

 zhangzz 2016-02-09

当吃惯了“政策饭”的人遭遇政策突变,有人哭天抢地抱怨“没饭吃了”;有人会心灰意冷,退出所在的领域;也有人触底反弹,华丽丽转身成为行业领袖。在北京久负盛名的康复专科医院——小汤山医院经历了数次变革之后,选择了一跃腾飞至最顶端,当起了北京康复医疗机构的“带头大哥”。

与大医院人头攒动的拥挤场面相比,小汤山医院总是给初到之人一种“这哪儿是医院,简直是公园”的错觉。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区向北行进30公里,来到了这所皇家御园、鸭鹅嬉戏、温泉入户的医院。曾经经历过哪些辉煌?又有过怎样的衰落?“非典”过后十年将进行怎样的崛起?多年来坚守小汤山医院的副院长梁英向健康界娓娓道来一幅跌宕起伏的小汤山医院发展画卷。

记者:小汤山医院是何时成立的?

梁英:“二战”结束后,面对庞大数量的伤兵,美国逐步兴起了康复学科。1958年,小汤山疗养院由四所疗养院合并而成,院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那时疗养院救治的对象是师级以上干部、工伤人员和劳模,他们当中一部分是在疗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康复,所以说,小汤山疗养院在康复方面做得相当不错。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汤山疗养院的康复学科在整个东南亚都是闻名的,那时东南亚十几个国家的学者,都会分批到小汤山疗养院参观学习,这说明医院从最初,就在康复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端,也是最早引入现代康复理念的医院之一。在1983年,我国建立了4家康复医院,其中一家就是北京康复中心,也就是小汤山医院的前身。1985年,我们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医学简称“小汤山医院”)。

记者:“非典”让小汤山医院跃入人们视线,在此期间,医院是否经历过低谷?

梁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疗养制度开始进行改革。过去国家规定哪一级干部和劳模可以享受怎样的疗养待遇,这是可以报销的,1990年制度取消。我们大家都是吃“政策饭”的,所以从那一年起,全国疗养院都开始不景气,政策将疗养院与其他综合医院同样对待,也就是将大家全部推向市场。

没有了政府扶持,又没有综合医疗优势,所以很多疗养院生存不下去转型了,很多当初设立在海边的疗养院就转型成为酒店宾馆搞接待。那时,中国康复研究所成立,小汤山医院的一名副院长带领一批骨干离开医院,投奔过去,所以小汤山医院的康复学科也跟着一落千丈。

从1990到2010年,小汤山康复医院的康复学科逐渐走向没落。到2009年底,全院已经没有康复病床,只有一些康复技师和治疗师在坚守,医院一直处在挣扎生存状态。由于没有病员,职工只能有发基本工资。

记者:小汤山医院怎样进行崛起?

梁英:小汤山医院周围的服务人口只有6万人,这6万人是不能养活一个三级医院的,至少15万的服务人群才能支撑一家三级医院。2012年3月,市医管局局长办公会决定,小汤山医院应向康复医院发展,将康复作为第一名称,同时可以开辟相应的护理病区,向独立运行护理院方向发展。

目前北京市的区域卫生规划是不合理的。正常的区域卫生规划应是金字塔形,塔顶是三级综合医院,中间是康复医院,塔底需要的是大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作为塔顶的三级医院非常发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发展得不错,只有中间成为了凹陷,也就是康复院和护理院并不发达。其实,在三级医院手术后,患者应转至康复院,康复以后可以回归家庭或转至护理院,进一步进行康复,这才是完整的医疗架构。

按照惯例,每1000人要有0.5张康复护理床位,目前北京至少需要1万张康复病床,但是目前大概只有2000多张,所以缺口很大。因此小汤山医院的转型也是形势所迫。

记者:我国康复人才匮乏,在人才引进方面,小汤山康复医院有哪些优势?

梁英:在最近三年,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小汤山很大倾斜,比如每年进京指标都比其他医院要多。尽管一些优秀的民营医院最近几年在加大康复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小汤山的亮出的品牌就是“公立”,有进修学习,能入编,有保障。2010年底,小汤山的康复科只有20人,目前康复科有110名员工,呈现几何式的发展速度。事实上,全院职工就有康复情结,因为我们曾经因为康复辉煌过,所以近三年医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记者:目前制约小汤山医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梁英:床位数太少!而且病房中的康复无障碍设施跟不上,医院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楼,门窄,轮椅进出困难,病房不太符合康复院的要求,但是要改起来很困难,如果要改造,目前这些患者也无处安置,改造不会是一个短时间过程。

记者:未来小汤山医院有哪些规划?

梁英:我们会在现有的院内建新的康复楼,有望在病房内规划天轨,即小型人体吊车,患者可以通过轨道进入卫生间以及治疗室,同时配备各种无障碍设施,这都是康复医院建设的需要。

目前小汤山医院床位编制是577张,其中康复150张,其他床位承担北京的干部保健和局级干部体检等,省部级干部每年也会定期来这里疗养。目前卫计委已经批准了我们2000张床位的规划,所以未来我们将发展成为一家拥有2000多张床位的三级康复专科医院,这是一个长远规划。

记者:北京对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建有诸多限制,小汤山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扩张?

梁英:公立医院改革应是调存量,保增量。所谓调整存量就应包括一部分医院进行转型。小汤山医院的扩建是属于转型,我们原来是综合医院,要转型发展康复专科,实际上就是调整存量又有增量。医院未来将与北京市综合医院形成互补,他们做治疗,我们做预防、体检和干预,以及康复。

记者:小汤山医院在康复学科建设方面目标是什么?

梁英:医院的目标是在慢性病康复方面成为No.1,因为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关节炎等慢性疾病致残率很高,非常需要康复。有统计显示,脑血管病急性期后不做康复,只有6%的人能恢复生活自理,如果经过康复治疗,60%的人能够回归工作岗位。

此外,心肺功能康复也将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这其中需要心肺功能评定设备,还需要一个团队,包括具有丰富心血管疾病治疗知识的医生、心肺功能评定师、心肺运动治疗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这意味着从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再到营养和心理的干预,会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

我们抽调了相关科室骨干,去阜外医院等大型综合医疗机构进行培训。目前大家只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将来医院会成立心肺康复科室。

记者:小汤山医院在医联体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

梁英:小汤山医院是友谊医院联盟的成员,两家医院有患者转诊协议,与其他大医院的转诊制度还在洽谈中,这包括目前我们与安贞医院的接洽,因为小汤山的心肺康复科还没有建设起来,所以与安贞医院的转诊还没有成型,在筹建当中。

现在昌平区已经建成了康复医联体,小汤山医院是医联体的中心医院,并且在6月与医联体内部的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进行签约,现在大家已经开始商谈实施的具体细节,包括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床位上可以互通。

未来,小汤山医院计划与多家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平台,来分流大医院患者。

编后语:在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武亮的带领下,健康界小编参观了即将投入使用的运动心肺评测康复训练室,高大上的器械瞬间让人眼花缭乱。国内首台智能步态训练系统正在工作人员的调试下运行。与普通的跑步机不同的是,这台机器可以感知人走路时足部的力度,并实时传入一旁的电脑系统,从而评测出患者康复情况。训练室内一台多体位下肢机器人[-1.28% 资金 研报]可以将患者固定到机器上,帮助患者被动锻炼,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据了解,整个训练室设备购置,耗资数百万元人民币

用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励建安的话说,老龄化社会让老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最需要的是建康复医疗机构,在未来八万亿健康服务产业的大盘子中,老龄事业和康复事业将会占据很大比重。

希望北京的康复医疗领域缺口能随着各康复医院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