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家林答影友问

 秋风为伊 2016-02-09


| 凡 | 是 | 摄 | 影 

微信第一摄影脱口秀


2016年1月22日晚8时,第五届“蚂蚁摄影奖”颁奖仪式如期举行。在仪式上,评委吴家林除了对每组获奖作品进行精彩点评以外,还用了近70分钟的时间,回答了部分影友现场提出的多个问题。现根据语音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吴老师评判A级片、B级片的标准是?

吴家林:A级片、B级片标准很难用语言或用什么理论来总结梳理,甚至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就是评判照片的不容易之处。A级片、B级片、C级片的分类,是我和马克·吕布结交了近二十年的友谊,一直不间断学习研究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他为我的作品分类,我仅为他的“黑皮书”和《上海》画册分过类。从我们一开始认识就是相互看对方的照片,并进行A、B、C分类。A最好,B也不错但稍有缺陷,C不太好较为一般。因为我们俩人语言都不通,就是靠摄影作品——这种国际相通的图像语言来交流沟通的。后来我才知道不光是马克·吕布,在欧洲很多影友和大师之间互相看作品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评判照片好坏的。当然,同样是大师级人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阅历不同,修养不同,出生不同、对A级片、B级片的认可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偏差。如我的作品集《故乡昭通》,马克·吕布和马丁·弗兰克都进行过全部的分类,他们之间的评判也是有些出入的,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1993年6月7日 深圳,马克吕布第一次为吴家林的作品按A、B、C分类 (杨延康 摄)

   

2、绿水无忧:请教吴老师,对影友参赛有何忠告?

吴家林:影友参赛这个问题要看参什么赛,大多数参赛就是参加一场游戏。我自己觉得蚂蚁摄影奖这种民间性的东西相对要纯粹一些。它是公益的,奖金由“蚂蚁”自愿捐赠,不像官方的那种比赛。大家请我做评委,我有一种道德责任,我必须绝对公平公正。我觉得做一个评委不仅要有一定的水平,关键是你的职业道德怎么样。这方面戴乐·比尔给我做了榜样。马克·吕布的儿子一直想进入“黑皮书”,戴乐·比尔始终没有给他进入。我认为有道德良知的戴乐·比尔,艺术是艺术,友谊是友谊,亲情是亲情,朋友是朋友,分得清清楚楚。这方面给我们做了榜样。


点击查看吴家林谈国展 


3、陕西--G4瞬间:您好!请问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是主题先行呢还是随后再确定主题?

吴家林:这方面肯定是要把主题确定下来,你想拍什么都还没有想清楚,盲目的去拍是不行的。

 

4、摄影爱好者:吴老师好,组照里有竖构图和横构图片,是否会影响组照整体质量?

吴家林:不会的。不论是横构图竖构图,只要是质量好,一样会为整组图片添分的。碰巧这次“蚂蚁奖”获奖作品都是横竖构图都有的组片,建议你参考一下。


回复“蚂蚁奖”看2015年蚂蚁奖获奖作品

  

5、新疆--夏建国:吴老师好!所谓的构图真的就这样重要吗?黄金分割法,三分式构图?九宫格构图,对称式构图、s型构图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摄影的时候,一般老师都要教的,而且现在授课泛滥。

吴家林:我没有学过什么构图学,我觉得什么黄金分割法、三分式构图、九宫格构图啊,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去构图,这不叫艺术家,这叫匠人。我觉得构图就应该是一种独创性,很多讲构图学的人把有点创造精神的人都坑掉了。

新疆--夏建国:吴老师说话好直接我喜欢,这个就是我要的答案。

 

6、苏格拉没有底:请教吴老师,纪实类的专题组照如何安排拍摄的主线,防止照片是堆砌,毫无组织关系,如何让专题照片看起来有联系。

吴家林:我觉得只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不要蜻蜓点水,不要想到一次、二次、三次就把一个专题完成。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发现一些内在非常精彩的一些线索。这个问题也不是几句话谈的明白的。

 

7、侯北军:我想请教吴老师的问题是:为什么一组作品里没有A级片,整体也可以是好作品,像刚刚那组雾霾。谢谢!

吴家林:A级片除了内容好的话,它的影像结构、它的内在的关系、甚至作品的内涵等等确实不一样。有时候一些较一般的照片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组照专题,居然可以共同强化一个大主题。比如像雾霾这组作品,单独看一张很一般。但是放在一起的时候,画面里的人都带着口罩,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环境、不同场景的口罩组合起来,让人们产生联想,这就很有意思了。这些照片单独一幅没有这个效果,几乎每張照片都有缺陷。所以,有时候没有A级片,但是组合起来也是组较好的作品了。





2015蚂蚁奖投稿作品《雾霾生活》 作者:山东-燕翔


8、光与影:请教吴老师,从组织的角度讲,马格南还是不是纪实摄影的先锋?纪实摄影是否到达了发展的瓶颈期?

吴家林:我觉得是不是先锋要从实际来看。在世界上,我个人觉得马格南在纪实摄影上确实做的非常优秀,非常全面。而且它的摄影师风格各异,这跟它的创始人卡帕、布列松两位大神是分不开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做新闻的,一个是做艺术的,他们影响了马格南后来众多的摄影大师。所以,马格南的摄影师对世界摄影的贡献是巨大的。

纪实摄影是否到达了发展的瓶颈期?我个人认为只要有生活、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纪实摄影就不会完结。问题是马格南众多大师的纪实摄影已经如一座座高峰屹立在世界上,这些高峰把我们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吓得望而生畏,另辟蹊径去做一些所谓的当代艺术,所谓的“观念摄影”,我称之为新画意摄影的东西。反而攻击这些高峰“模式化了”、“过时了”,这是莫大的悲哀。

 

9、快乐每一天:您对于人文纪实之外的其他摄影形式,比如风光、抽象等,是一种怎样的看法。还有您对于摄影的后期修改又有什么观点,是该支持原汁原味还是应该追求视觉效果。

吴家林:我自己也不光是拍纪实摄影,我的作品也有风光,也有小品,甚至也有抽象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无论风光也好、抽象也好,你必须是有一种独创的东西,必须是与众不同的东西那才叫好东西。重复别人的不是好作品。

摄影作品特别是纪实摄影作品,我觉得后期不能修改。今天凡是摄影登载的这位摄影大师(拍照片,玩后期,不亦乐乎?-弗朗西斯科·齐佐拉【布列松的选择】No.72),我觉得已经做的非常好了,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点击查看《拍照片,玩后期,不亦乐乎?-弗朗西斯科·齐佐拉【布列松的选择】No.72

 

10、紫竹:请问用什么相机拍记实比较好?会不会引起别人抵触情绪?谢谢!

吴家林:我个人的经验还是徕卡旁轴相机,它小,比较隐蔽,不威慑别人。

 

11、凡哥朋友:吴老师,摄影是西方传入的,目前摄影语言可以说是西方的,但中国审美是不同于西方的,您觉得我们中国摄影有自己的摄影语言吗?如果有,那么你心目中的中国摄影语言是个什么样子的?

吴家林:所谓西方的摄影语言,中国的摄影语言啊,这都是扯淡。这都是在讲共性的东西,如果西方的摄影语言、中国的摄影语言都成为模式,这还叫摄影吗?摄影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马格南的摄影师一个不同于一个的,他们风格各异。同样是纪实摄影同样是抓拍,他(风格)相同吗?布列松和萨尔加多相同吗?布列松和寇德卡相同吗?和马克·吕布相同吗?他们风格各异啊!我觉得这是(中西方摄影语言)政治家的说法,不是艺术家的观点。不要去讲西方的摄影语言、中国的摄影语言,个性化的摄影语言就是好东西。

 

12、大气:请问吴老师:在当前数码时代,在拍摄人文纪实作品时,还有必要非得采用黑白影调进行创作吗?!彩色的片子在信息量上是不是更大?更好些呢?!

吴家林:可能因为我对黑白情有独钟,可能对影友产生误会,非得黑白才能产生好作品。其实是不一样的,西方有些大师用彩色同样拍出好作品。我觉得不管是彩色也好黑白也好,你的影像拍的怎样这是最重要的。例如马格南现任主席马丁·帕尔他的彩色作品就很棒。我非常反对很多影友,他的彩色作品信息量很丰富,彩色的构成也很好,结果还要把颜色去掉,反而成为一張平庸的黑白照片。我觉得彩色作品一样能产生很好的摄影家。





马丁·帕尔作品


13、niuniu:请问吴老,怎么看现在的新锐摄影作品?

吴家林:我觉得新锐摄影的东西是一种探索性的摄影,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摄影,探索性的东西可以欢迎。但是绝不能重复前人,要有独创性。我觉得无论怎样;有艺术个性的东西就是好东西,有原创精神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niuniu:谢谢吴老讲解的朴实明了,比很多所谓砖家长篇大论的讲新锐清楚多了。

 

14、媒老板:请问吴老师:您如何看待新纪实摄影,比如,景观摄影

吴家林:我曾经说过;纪实摄影不能流于平庸的记录。只要你不是平庸的记录,是艺术地记录并有艺术个性的摄影。不管你是新纪实摄影还是景观摄影,我都认可的。

 

15、请问吴老师,中国摄影以后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会不会趋向于政治化、利益化。我们影友应该以什么心态去认识和学习摄影呢?

吴家林:中国摄影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的一个历史问题,非常复杂。她经受了文革时期极左思想的影响,经受了80年代思想解放以来那种沙龙式摄影的影响。经受了改革开放以后那种金钱的诱惑。所以我觉得中国摄影病的很厉害。

摄影她很个性化,而且现在朝着民间的这种形式发展,我就觉得非常的好。越是淡化功利,越是把摄影作为自己的追求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老老实实的爱摄影,时间长了他一定会有建树的。

 

16、霓虹灯:请教吴老师:如果一组参赛作品本身很优秀,但是名字没有起好,对于这样的片子您如果是评委,会如何处理。作品的名字真的很重要吗?

吴家林:我做评委的话,基本不会看作品的名字是否取好。首先是看照片,好的作品是靠照片说话的,不是靠文字来补充的。

 

17、品茗听雨:吴老师强调“艺术地记录”,这里的“艺术”包括哪些方面?谢谢!

吴家林:摄影艺术很复杂,她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包括摄影作品的艺术构成,包括了摄影的瞬间性的把握,等等,等等。

 

18、周祥:请问吴老师,组图有的多几张有的少几张,以几张最为合适这里有什么规定吗?谢谢!

吴家林:组图没有什么规定一定要多少张,要看作者自己去把握了。个人认为一张能说明问题的不要用两张,用两张能说明的不要用三张。当然一个大的专题可能组图要多它才能丰富多彩,这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还是作者深入生活的了解、构思和把握的问题。


19、猫鼠一家亲:请教吴老师:如何看待摄影新人在学习过程中跻身现在颇受诟病的“中国式摄影”?那些扎堆拍摄的情况你有没有一个引导的好办法?

吴家林:所谓中国式的摄影我个人认为是从沙龙摄影传过来的。在过去港澳台的业余爱好者把他们休假的时候互相一窝蜂的组织起来,集体到一个地方大家拍的同样的场景。在中国现在也有这样有点像摄影经纪人一样的,带一个团队去摄影旅游。找一两个模特儿,然后让几十台相机对准一个场景拍摄。在云南我听说那个祭火的节日,钻木取火的那个场景。那种表演式的伪民俗镜头,听说有上千台相机对准那个画面。我觉得这不是摄影,这成了一种当代社会的行为艺术了。而摄影是很个人化的,都是独立的、自己的。在西方我接触过很多摄影师,他们很少这种结伴式的去拍同一个场景,很少。我一生拍照片也没有这样做过,参加一些大的活动我都避开雷同的画面而去选择独特的东西拍。



图片来自网络

 

20、开拓:请吴老师指一条明路,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都是看到别人的帖子好就学习,没有一条正规的路子可走,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都浪费掉了,1,技术和后期对摄影的影响有多大?2,想拍好纪实摄影,应该如何下手,从扫街或者专题入手吗?

吴家林:技术和后期对摄影的影响有多大?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如果后期做的不好的话影响作品的质量。但是现在不一定什么都要你来做,后期可以交给别人去做。所以还是你要把作品拍好,拍好之后请后期做的好的人把你的作品呈现出来,这不就很完美了嘛。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艺无定规,什么都可以。还是要看你怎么深入生活,能够把自己的眼光训练出来。还是眼光,这眼光的东西太多了;你的各种修养,人文历史的修养、艺术的修养、甚至政治修养等,才能让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马克·吕布说:对一个摄影师来说眼光比语言重要,甚至比思维还重要。

 

21、鸽子:吴老师,您好!作为一位资深摄影师,您对中国的人文纪实摄影的未来是怎么看待的?

吴家林:中国人文纪实摄影我越来越看到希望了。这次蚂蚁摄影奖,从来稿上看,几乎全部是纪实摄影。而且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这是了不起的事情。业余爱好者不去打沙龙、不去拍风光、不去拍那种唯美的东西,而是奔向了人文纪实摄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这批摄影师不去官方比赛,没有那种急功近利打比赛的心态让我感动。照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的人文纪实摄影是有前途的。

 

22、四川-猪猪:吴老师,您对手机摄影怎么看,相比内容,画质重要吗?拍摄一个专题,如何更好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里面?

吴家林:我觉得手机一样可以拍出精彩的东西,照相机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只要你脑袋够,不论什么笔都可以产生好的作品。当然现在手机的画质相比相机可能还是差点,但用于展示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拍一个专辑摄影师对你拍摄的人拍摄对象没有爱、没有情感,你怎么能够表达出情感在你的照片里面呢?这个是摄影师自身的修养问题。

 

23、白舟白雨:您好,我想请问吴老师,在拍街拍题材时“预见”和“遇见”如何排序?

吴家林: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得好的,街拍肯定有遇见的问题。这个遇见性跟你生活阅历、跟你的生活积累,对平常的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这个遇见就是观察发现,去遭遇。我觉得去遇见、去遭遇更重要,说白了,还是眼光的问题。这个遇见与修养的高低有关系的。


  

24、侯北军:我们当地喜欢纪实摄影的影友都在讨论蚂蚁群年度大奖(王大可的那组片子),您是我们非常敬重的艺术家和前辈,但大可这组照片我们觉得被评为年度大奖有些不可思议,我们不是很理解他的立意和思想内容,有些影友甚至认为是“废片”,可否谈谈您对大可这组照片的看法,十分感谢!

吴家林:我的评奖点评及部分影友的留言,已对获奖作品给予了肯定。如果习惯“主旋律”、“重大题材”才能获奖,肯定认为这组片子是“不可思议”的“废片”。


点击查看2015年蚂蚁奖王大可作品


END


● 欢迎您投稿到914104431@qq.com,与众多摄影爱好者分享。




—【凡是摄影】—

| 带你进入摄影大师的世界 |

加盟、商务合作,联系邮箱 914104431@qq.com

查看“凡是摄影”各地QQ群号请回复“分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