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光堂米帖》题跋考辩

 率我真 2016-02-09
摘要:文章由《英光堂米帖》题跋出发,考证《英光堂米帖》的版本及各个书论家题跋的“米芾观”。得出了米芾对于传承“帖学”一脉书法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关键词:《英光堂米帖》;题跋;米芾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93-01 
  一、《英光堂帖》题跋中的“版本”考辩 
  关于《英光堂帖》的版本情况,题跋中有以下几点论述: 
  其一,宋代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岳柯版者;据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二十八所载《英光堂残帖》之跋所言:“《英光堂帖》不知凡几卷,宋户部淮东总领岳柯倦翁,以其藏诸帖勒石者也。倦翁,鄂国忠武王之孙,所著《宝真斋法书赞》,与此帖偶有详略不同者。”另据宋岳柯《英光堂帖》第三卷所载岳柯题跋中也说:“柯家所藏诏墨,几百轴,以岁月考之良是,故绍兴间(米芾)公书尽归九禁,而世罕传,……是帖盖天上本,有内府图书可识。” 
  其二,宋代米巨容所跋之版本者;据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二十八所载《英光堂帖》之跋所言:“其《十二仗帖》、《浯溪帖》、《表民帖》、《涂山帖》、《评书帖》、《墨庄帖》、《浣溪沙帖》,凡七帖,《法书赞》所无,皆存以俟考。然此七帖皆无倦翁跋赞,而《催租帖》则石本亦无跋赞也。《催租》、《墨庄》二帖石本,皆有巨容跋。” 
  其三,清海昌金石僧六舟版者;据清代钱泰吉《甘泉乡人稿》所载《英光堂帖》之跋所言:“海昌金石僧六舟得宋拓《英光堂帖》一册于新安市,上标题第一行曰英光堂帖第五,第二行云鄂国宝真斋法书第五十二,第三行云本朝诗文帖门,第四云宝晋蚕赋帖。” 
  其四,清上海徐氏渭仁所刻者;据清代钱泰吉《甘泉乡人稿》所载《英光堂帖》之跋所言:“闻陶云生郡佐德封言,上海徐氏渭仁收《英光堂帖》若干卷,……《英光》全刻虽不得见,而两家所摹已窥一斑,亦快事也。” 
  二、“天真得晋法,有宋第一人”:翁方纲、蒋光煦、赵怀玉题跋中的“米书”观 
  关于米芾天真而有晋法的情况,翁方纲在在其《英光堂残帖》歌中评价到:“江左书家溯晋始,山阴笔法嗣者难。独推米迹壮南渡,英光万古神郁蟠。”又有跋《英光堂帖》中说:“今所见米公大字,未有过于《鉴远后帖》者,虽仅二十字,而晋人之精意具矣。书家之能事毕矣。”又在关于米芾学书问题上如此说:“退谷跋称米书学大令,其跳荡处乃英雄欺人,此亦未足以定米书之真耳。大约退谷老人鉴藏极博,而特择但有未尽精审者,亦所当分别观矣。”对此,蒋光煦则在跋《英光堂帖》中认为:“宋人书学深于晋法者,唯米元章一人。初犹有临摹之迹,至为钱穆父所诃;乃一意取势,古宕天真,去晋愈远,入晋之堂奥愈深矣。”赵怀玉则在宋拓《英光堂帖》跋中说:“盖宋拓宋人书诚不如宋拓唐人书可贵,然此虽米迹纯乎二王,纸光墨色神采奕奕,签为文敏所题,帖首“英光堂帖”四字当是补入,然已为海岳刻帖中第一希有。” 
  三、“有意味的刻帖形式”:岳柯、钱泰吉、吴云题跋中的“米芾”观 
  正如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所言:“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共性。”岳柯在跋《英光堂帖》中如此说到:“宋思陵言:书家具晋法者,唯米芾与薛绍彭。此言诚然。薛书无一笔不大王,至米书实规模大令,其跳脱处乃英雄欺人耳。昔赵松雪得米《壮怀赋》缺数行,思欲补之,卒不能就而罢。赵深于晋法者而钦手如此,米岂易及乎?”钱泰吉则在跋《英光堂帖》(六则)中赞曰:“《蚕赋》跋云:‘右宝晋米公《蚕赋帖》真迹一卷,有内府及楚胄印各一,宝庆乙酉得之中都鬻书吴氏,笔力差似少年时。”吴云则在跋《英光堂帖》中说:“按倦翁鉴析精审,当日收藏米迹甚多,《法书赞》载元章书简帖六十有四,今两册虽仅及半,而原刻初拓历八百年如新发于行硎,能令颠者解衣槃礴精神活现纸上,洵推天下米书法帖第一。” 
  四、结论 
  综上论述可以看出,《英光堂米帖》的版本有宋代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岳柯版者、米巨容所跋之版本、清海昌金石僧六舟版者、清上海徐氏渭仁所刻者。其刊刻所收列碑帖不尽相同,这与当时帝王左右和流传碑刻的收集有巨大联系。宋代题跋语境下的《英光堂帖》对于保障帖学一脉书法的流传具有重要意义。米芾书法对于‘二王’真迹不复存在的下的后世学书者的意义自不言而喻的。正如清代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中所言:“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气与气劲,妙随神俱。风姿亦然,纵览起予。”由此也能看出米芾对于后世学书者的意义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水赉佑.米芾书法史料学[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 
  [2]李国钧主编.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