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咋过年:乾隆帝是这样过年的 《红楼梦》里过年中的讲究(图)

 月是故乡明548 2016-02-10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图)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乾隆皇帝

“岁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在《后汉书·周磐传》中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国人过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其称谓在各时期也不尽相同,例如先秦称为“上日”、“改岁”;两汉称为“正日”、“岁旦”;魏晋南北朝称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后也多以此为名。事实上,最初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且夏、商、周与秦朝所定岁首之日也不同,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才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在辛亥革命以后便采用公历计年,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作为应景之作,古代绘画中的《岁朝图》最初是在宋代宫廷中兴起的,流传至今年代较早的作品是北宋画家赵昌与董祥创作的《岁朝图》。此类创作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场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画,赋予其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多以“岁朝清供图”命名。通过前者可以一窥古人的迎春习俗,后者则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调。

《岁朝图》中的春节习俗:门神、爆竹、宴饮与拜年

古时的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虽然当时是与立春节气有关,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的。此时期的礼俗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在宫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时接受百官的祝祷,官员之间社交性的拜年出现了以“名刺”代贺的情况,很多官宦之家并不亲自登门拜年。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从春节习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宗教功能逐渐弱化而娱乐性逐渐增强,人们在力图营造欢庆氛围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扫尘

明李士达(款) 《岁朝图》 1615年

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薰鼠,塞向墐户,磋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可见在迎新之际,人们要清扫垃圾、驱赶老鼠,并封闭窗户躲避寒风。在明代李士达(款)作于1615年的《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一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

立门神

立门神的习俗萌芽于祀门,在周代已将其定为祀典之一,《礼记·丧服大纪》中即有“君释菜,礼门神”之说。先秦时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门神的前身,以此驱邪御鬼。从汉代起,门神有了具体的形象与名称,例如著名的神荼与郁垒,人们将二者之形或是名字绘于门户与桃符上,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的记录。到了唐末五代之后,民间多以钟馗作为门神,这源于钟馗为唐玄宗捉鬼的典故,也有学者认为钟馗的形象是由商代主持祭祀的“仲居薛”等演变而来。宋代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称宋人在岁旦之日有“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的习俗。到了宋末,以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现象也很多见。

明宪宗朱见深《岁朝佳兆图》 1481年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岁朝图》中,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岁朝佳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是以钟馗为描绘对象,而此画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在作品右上方有“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题。画中的钟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他犀利地盯着飞来的蝙蝠(意为福来),而小鬼则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意为“百事如意”。可见,此时的钟馗也开始具有吉祥的寓意。

此外,在宋代还出现了以文官充当门神的新样式,代表着富贵、权势等寓意,例如在传为李嵩的《岁朝图》中,“不但宅门上绘有武将门神,而且在堂屋隔扇门上还出现了文官打扮的门神,这种形象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成为标准的门神样式”。

放爆竹与敲锣鼓

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习俗,其目的在于通过爆竹的巨大声响来驱除恶鬼。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臊是民间传说中的恶鬼,长丈余,人脸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热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节时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求得平安。此外,正月敲锣打鼓的风俗历史虽然不可考,但在古人所绘《岁朝图》中却很多见,这一场景多与燃放爆竹的活动并置在一起描绘。

明袁尚统《岁朝图》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

《岁朝村庆图》中放爆竹与敲锣鼓的场景

明代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画中的众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内有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戏。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出现同类场景,此画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与多方内府鉴藏印。作品描绘了村庄中的儿童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的景象,充满了喜庆欢乐的气息。画中人物姿态各异,情态传神,极具动感,例如在近景庭院中有一孩童正弯腰前倾持香点燃爆竹,其身后的另一孩童则双手捂耳观看,画家通过对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再现了孩童放爆竹时的情景与心理状态。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恺、张俨等人创作的《岁朝图》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锣鼓的场景。

清周恺《岁朝图》

清张俨《岁朝图》

宴饮与拜年

春节之际宴饮酒祝的风俗在先秦时期出现萌芽,到汉魏时发展为“留宿岁饭”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当时的留岁饭不能全部吃完,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旧纳新。在正旦之日,晚辈还要向长辈进椒柏酒祝贺新春,此时也讲究礼仪顺序,如敬酒从小辈向长辈开始,饮酒时则反之。此外,春节时拜年的风俗在汉代已经出现,一般向同族尊长拜年是在岁朝当日,而拜访友人等可以在岁朝之后进行。

清杨晋《岁朝图》 1725年

清于津《岁朝图》 1836年

清代画家杨晋创作于1724年、1725年的两幅《岁朝图》中皆有拜年访友的情景。后者是杨晋临摹明代画家沈周的《岁朝图》,画中左上角题诗云:“今朝元日试题诗,又簇辛盘举酒巵。杨柳弄黄梅吐白,一年欢赏动头时”,原为文徵明所作。在作品近处的小桥上有一长者持杖前行,其后有一童仆手持卷轴跟随,远处的屋中有四人临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内的柱旁有两位侍童等候。此外,清代画家于津在1836年作于苕溪碧梧山馆的《岁朝图》中亦有拜年的场景。画中的桥上有两位文士,其中一人手指前方院落,回头与后者对话,院外则有两位长者相互作揖问候。

“岁朝行乐”:皇帝过春节讲究大场面

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重中之重,宫廷对于春节的庆贺自然隆重,除了与民间相似的习俗外,还会举行大型的朝会仪式。从汉代到明清之际,在正旦之日朝廷百官都会向皇帝行庆贺仪式,例如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中就记录了东汉朝会时过程,包括觐见、献礼、宴饮等活动,且要遵循森严的等级制度。唐代的朝会尤其盛大,参加的人员除了朝臣之外,还有少数民族与附属国的使节。唐太宗在《正旦临朝》中就有“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赫窦俨冠盖,纷纶盛服章”之语,可见当日的盛况。到了清代,皇帝更为重视此类仪式,且在迎新之时还会举行开笔仪式,而对《岁朝图》的绘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程度,例如仅乾隆皇帝就创作过数十幅的《岁朝图》。此外,清宫中的外籍画家郎世宁、蒋廷锡等人也参与过《岁朝图》的创作,他们在传统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的元素。

清郎世宁、丁观鹏、沈源、周鲲等《乾隆帝岁朝行乐图》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乾隆皇帝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即是描绘乾隆皇帝庆祝岁朝之日的作品。此画由丁观鹏、郎世宁、沈源、周鲲等中西画家合作绘制,上有“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其中,郎世宁画乾隆帝像,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与树木,作品呈现出皇家岁朝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皇帝与诸皇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由前后两个庭院构成,以中部的围墙分隔,前景庭院中盘坐并手持如意的是乾隆皇帝,目光慈祥充满爱意,他的脚下有一童子在烧炭火,两边站立着多位皇族子弟,院中有孩童做点炮竹状,后景中的童子或堆雪狮、或在长廊中观看,形态各异。与其他描绘民间过春节场景的《岁朝图》不同的是,在《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可以看到宫廷的长廊中挂满了彩色灯笼,柱子上也贴着春联,这在平常的《岁朝图》中是不多见的。除此作品以外,在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还记录了多件《岁朝图》的绘制,例如在十一月十五日皇帝曾传旨:“着唐岱、郎世宁、陈枚商酌画《岁朝图》一副,钦此,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画完”,可知其中的一些作品是由皇帝下旨绘制的,而宫廷画家也可主动要求创作节令画,经批准后方可画就。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放爆竹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堆雪狮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廊上挂灯笼,柱上帖春联

除了描绘节日场面的《岁朝图》外,皇帝与宫廷画家也多以寓意吉祥的花卉与器物入画,这即是下文将提到的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作品。

“岁朝清供”:文人过春节也要有情调

“清供”又称清玩,包括金石、书画、古董、盆景等玩赏之物,“岁朝清供”即是在新春之际将这些雅物摆放在案头,古代画家将这些富有寓意的物品作为描绘对象,谓之《岁朝清供图》,不过有些以《岁朝图》命名的作品也以清供之物入画,这类创作大多出自文人之手,体现了他们特有的美学精神。

北宋赵昌《岁朝图》 图片来自网络

以岁朝清供为题材的作品兴起于宋代,流传至今的此类作品当属北宋赵昌的《岁朝图》年代较早。此画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间绘一块奇石,周围以水仙、梅花、牡丹、茶花等穿插点缀,用色明艳,富丽堂皇,极具装饰效果。至清末民初,这种创作达到鼎盛期,例如清代扬州画派中的李鱓、罗聘、高凤翰等人皆有岁朝清供类的作品传世,他们的作品或全用墨笔、或施以淡彩,其中蕴含了文人画的趣味。

清李鱓《岁朝图》

清高凤翰《岁朝图》

那在历代岁朝清供题材的作品中,有哪些雅物曾经高频率的出现呢?其一,花卉类的梅花、牡丹、百合、水仙,分别寓意了报春与“五福”(梅花有五片花瓣)、富贵、百年好合、吉祥,此外常见的菊花、松柏、灵芝等皆有长寿之意;其二,果蔬类的柿子、桔子、荔枝、石榴、仙桃、白菜,分别寓意了如意、吉祥、顺利、多子、长寿、清白;其三,动物类的蝙蝠、喜鹊、鹌鹑、公鸡、羊,分别寓意了福来、报喜、丰足、吉祥升官与“五德”(文、武、勇、仁、信)、吉祥;其四,器物类的瓶子、如意、寿石、戟、酒具、灯笼,分别寓意平安、全年如意、长寿、升级、驱瘟祛病、添丁。另外,爆竹、砚台、古铜器等在《岁朝清供图》中也多次出现。而以上的雅物相互组合的出现在作品中,又有了叠加的寓意,例如柏枝、柿子和如意构成了“百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爆竹、瓶子与鹌鹑则表示“竹报平安”,等等。而将这些蕴含深意的雅物引入画中,也昭示了明清时期文人世俗化的倾向,以及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清改琦《岁朝集吉》 1822年

画中的牡丹、水仙、梅花、柿子等物寓意着富贵吉祥、事事如意。

清邹一桂《岁朝清供》 1770年

画中梅花、柏树、如意、柿子寓意着岁岁吉祥、事事如意。

清戴熙《岁朝五瑞图》 1857年

画中的竹、兰、萱草、寿石等物组成“五瑞”。

明周之冕《岁朝清供》 1602年

画中集合了十余种雅物,如铜炉、爆竹、瓶花等,寓有平安、顺利、富贵等多种含义。

《红楼梦》里咋过年:头等大事是这个(图)

过年是中国人总要热热闹闹庆贺一番的传统节日。回乡,做大扫除,贴春联,准备祭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合家做一顿丰盛的家宴——这些习俗随着时间时代流传,虽有损益,但总还是传达着喜庆的“年”味儿。在这里,我们就来看看《红楼梦》中所谓“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在过年中有怎样的讲究。

资料图

忙“年事”需用一两个月的光景

《红楼梦》中写到过年、家宴所用的笔墨不少,但最为集中表现“年事”的是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祭宗祠”。对于清代大家族来说,一年的末尾要收年例,一年的收支要结算,要买年货,做新衣,还要置备年菜,祭祀祖先,也要请客、送礼、拜年。这一系列繁琐的年事和仪式少说也要一两个月光景。所以,宁国府的贾珍老爷忙着领皇上的恩赏银,收乌进孝家送来的年例,而操办过年期间吃穿用度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掌事的女眷王夫人和凤姐儿身上。

文中写到:“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直到正月里还“连日被人请去吃年酒,不能胜记。”而贾珍那边,则是开了宗祠,又“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屋,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在明清时的北京,一到年末,不但有街市设摊结棚,鳞次栉比地摆出来,而且物价飞涨。正如明人《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腊月,诸物价昂,盖年景丰裕,人工忙促,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按日子安排着人事往来和祭拜礼节,再加上正月十五元宵之日皇上恩赐元妃归宁,贾府中难免“内外上下,皆是忙忙碌碌”。如此忙碌而且花销过多,也就难怪贾珍会抱怨:“真真别叫过年了”!

哭穷归哭穷,但过年张灯结彩和迎新夜宴的奢靡排场样样不能减。虽然贾珍也在愁花销,不过,单看乌进孝送来的年例就十分丰富: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十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清·孙温绘)

有了这些年例和皇上的恩赏银,贾母的花厅里才能摆了十来席酒,搭戏台、看灯、放炮竹,好不热闹。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跟着吃酒、看戏,比平时更多几分愉快。而且旧时嫁娶都由长辈定夺,没有被“逼婚”的烦恼,过年还是很轻松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贴门神和春联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而且家家户户都要供。孟元老《东京古人咋过年:乾隆帝是这样过年的 <wbr>《红楼梦》里过年中的讲究(图)梦华录》中曾有这样记载宫中的门神:“至除日,禁中……诸班直戴假面,绣花色衣,执金枪龙旗。……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宫禁中是有武士装扮成真的门神,而一般百姓家里,就只是画的、印的,或写个帖子了。

在《红楼梦》里,“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队、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据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中说,过年时,对联和挂牌十分常见,数量极多,除了大门要贴以外,二门、角门、屋门也全都要贴,不过长短不一。大门外马头墙上要贴很长的对联,但灶王龛上的小对子,像“上天言好事;回宫隆吉祥”等,不过一尺长。大门、二门和角门,还要在影壁正中挂上“福”字、“鸿禧”、“榖旦”等挂牌。

桃符

明清盛行贴春联以后,古代锭桃符板就慢慢失传,渐渐把“桃符”作为春联的古语。但《红楼梦》里,先说换了联对,后面又油了桃符,显然这不是一回事。其中区别,简单来说,联对是红纸写的,桃符专指木制联对,也叫“抱柱”。早在第十七回,贾家营造大观园迎元妃回来省亲时就提到,正房廊柱的不少灯匾对联,都是木制雕刻的。也就是说,贵族之家寻常日子里木制对联挂了一年,到新年来时也要翻新,所以要“新油了桃符”,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风。

过年祭祖是头等大事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清·孙温绘)

周汝昌先生的《祭宗祠》一文中,就十分强调在封建贵族社会中“礼”的重要性。在祭祖这样的仪式中,贾府人要“分了昭穆,排班立定”。从“文”旁之名的贾敬主祭,贾赦陪祭;从“玉”旁为名的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而史老太君最珍爱的宝玉,在整部书里戏份最多,也只能捧香,不得“抢镜”;余下便是从“草头”的贾菖、贾菱展拜垫、守焚池。整个过程中,“青衣乐奏,三献爵,兴拜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宗祠在长房东府贾珍那边,文中以薛宝琴之眼描述了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无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不过,在陈其泰先生在眉批中写到:“何须用宝琴,殊无理。所以用宝琴者,见宝钗已定归贾门也。”

也就是说,在祭祖这样的家族事务中,宝钗等作为薛家乃是外姻,无入祠堂参拜之礼,而宝琴就更隔了一层。家族之间的区隔在清代贵族当中本来极为分明,作者这样一写,似乎就暗示了宝钗终将与宝玉配成姻缘了。

除夕:“拜官年”、年夜宴与散押岁钱

除夕夜的贾府满满的是喜庆与热闹:“那晚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挑着角灯,两旁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团锦簇。一夜人声杂沓,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这“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场面,在贾府的节庆日子里不曾少见,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旧时北京过年风俗的一面镜子。

记录清代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有云:“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世胄之家,致祭宗祠,悬挂影像。黄昏之后,合家团坐以度岁。酒浆罗列,灯烛辉煌,妇女儿童,皆掷骰斗叶以为乐。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卧,已至来朝。旭日当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贺,喜气盈庭,转瞬之间,又逢新岁矣。“可见《红楼梦》中所言不虚。

散押岁钱

同时,像现在一样,除夕夜散押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讲究。但当时对押岁钱的重视,要远胜于后代。不但给钱,而且要早早备下,还要大钱、新钱。像现在过年有人换新钞票给孩子或者给个吉利的数字一样,清朝大户人家的押岁锞子也要有吉祥的寓意:

“这日,宁府的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的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说:‘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一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而据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中解释说,押岁钱还要求用新大红线串穿起,或用粗红头绳把钱穿起编紧成为鲤鱼形、如意形,十分有趣。又有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者,即所谓“钱龙”之意。

资料图

散过押岁钱之后,就摆上过年时的“合欢宴”。《红楼梦》中的吃,无论是令刘姥姥食而不知其味的“茄鲞”,“一道茄子要十来只鸡来配”,还是宝玉湘云他们在芦雪庵即景联诗、烤鹿肉,总能令人大开眼界。虽然作者在这一回对宴席似乎颇吝惜笔墨,只写“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但从前文铺垫的排场来看,贾府年夜宴堪比满汉全席、遍是南北珍味的场景也可以想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