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国戏曲的作文(共10篇)

 昵称30607996 2016-02-10

关于中国戏曲的作文

2014-05-02 09:07:12 共有9个回复

古典舞一般都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及技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自宋代后,中国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兴起。后来,古典舞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保存在中国戏曲艺术里,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在表演动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手一指、目一视、足一抬都要与整个身体协调。注重身韵、气韵、音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同时,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即遵守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的原则。比如,手要向左指,行就要先往右略略运一下,然后再转向左方。动作线条必圆浑完整,如做一个“云手”动作,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幻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集中、洗练、夸张、虚拟。虚拟是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一个人只拿一根马鞭,就能一会儿表现战马飞奔,四蹄腾空;一会儿表现信马由缰,缓缓而行。手握一柄船桨,不仅要表现出是在行船,而且还要表现出是逆水上行还是顺水而下。虚拟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代表着千军万马,只在舞台上走五六步就可以表示越过万水千山,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指导教师:张团国】

璀璨的中华文化——戏曲

璀璨的中华文化——戏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当然,我并不觉得追赶潮流不好,我也喜欢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对于传统的文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在,也有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中国的戏剧,对中华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拯救戏曲

戏曲,中国的文化源泉,却正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戏曲,从前满大街的戏迷,现在已后继无人,从前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从前的刀嗑话题,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一切都在诉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戏曲将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戏曲这一个庞大的家族衰落不禁令我有以下的观点:戏曲的衰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像流行歌曲一样,过时了,不流行了,自然就会被淘汰。它虽然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但有一点不可忽略,它也是一种供人们娱乐的工具,如果有比戏曲更好的娱乐工具,人们自然会向往着好的。大自然有着一个法则——弱肉强食,也就是说如果戏曲不能超越那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新娱乐工具,那戏曲被淘汰将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大自然还有一个法则——适者生存。戏曲作为古典文化,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在那个世界中,不敢走向新世界的话,迎来的是会消失。

想到这儿,我不禁多了几分担心,戏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试想,一个民族若没有了信仰,那岂不是一团乱麻。于是,我又想到了一个拯救戏曲的观点:戏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十分古典的,场面小,表演的方式单一,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成不变的,似乎从未发生改变。所以,第一,在戏曲内涵不变的条件下,要添加新的元素,让戏曲是多样化的,变化的,这样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第二,在剧情不变的条件下,场面要变,要一改以往秀气的风格,几个人当千军万马?不,至少要上百个,这样才热闹,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有亲和感;第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表演的方式要变,可以将戏曲的故事起源拍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或是动画片,例如《梅兰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第四,政府可以请些明星来唱戏、表演,这样,我相信戏曲将不再孤单。

我想着,新的戏曲将掀起一股热捧的浪潮;也想着,梅兰芳在新戏曲前也只不过是班门弄斧;想着,外国人都会哼上几声京腔……我会一直想着。

加油,中国

加油,中国 今天是8月8日,是奥运会开幕日。百年的梦想,七年的期待终于实现了,这一刻,我们坐在电视机旁,感受奥运带给我们的震撼。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击缶之歌、文字、戏曲、丝绸之路、长城、太极、孔子三千弟子吟诵……百年来的奥运精神:五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在一张纸轴式的舞台上徐徐打开。19:58分击缶表演开始了,2008名演员击缶之歌,欢迎来几全世界的朋友。2008名演员、2008尊缶,标志着2008北京奥运会,寓意了东西南北、天上地下的时空观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是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远远击缶吟诵,表达了欢迎朋友的愉悦心情。《画卷》表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文字》表演体现了“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的历史。京味十足的《戏曲》表演吸引了我们眼球,《丝路》的表演让我们了解了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带着贵重的丝绸运往国外那艰辛的历程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历史驿站——颐和园

历史驿站——颐和园

北京 袁巾

我家住在颐和园附近,颐和园优美的景致,璀璨的文化,在我渴求的目光中,显得那么完美,那么神圣。

上中国近代历史课时,老师千篇一律地讲着“打仗——失败——签约”,这似乎已是固定的模式,使人感到压抑、悲愤、屈辱。有时,老师也偶尔穿插一些小故事。记得有一次,老师用满怀悲愤的语调说:“当时,中国危急,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慈禧太后竟然挪用每年海军经费的一半,重修了颐和园。’’‘‘啊!”我们不约而同地叫出了声,声音中充满惊奇和愤怒。我尤其觉得难过,因为我心目中完美无缺的颐和园,竟有着这么辛酸羞辱的历史。从这以后,我对近代史的学习开始关注起来。老师讲到戊戌变法时,我的心情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亮光,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然而,短短的103天后,这场给中国带来一点希望的改良运动就被慈禧太后扼杀了。我特别注意到,这场维新派和守旧派斗争的主战场,便是颐和园;维新派失败后,光绪皇帝也被囚禁在颐和园。我发现颐和园与中国近代历史的每一步都联系得那么紧密,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堡垒,近代屈辱的见证。自此以后,我再去颐和园时,心情就不那么轻松了。我仿佛看到每一座亭台楼阁上都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我仿佛听到每一阵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都是对封建统治的血泪哭诉,我已找不到幽雅的美好风景与厚重的历史尘埃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占满我的脑子的全都是辛酸和悲壮的感情。

后来,我知道了更多的关于颐和园的故事,我发现它不仅是晚清丧权辱国历史的记录,在它的山水楼阁中,还隐藏着许多让人惊叹的历史风韵。一个个历史人物在颐和园这个历史的驿站驻足,又匆匆地离去。颐和园留下了它们的痕迹,它带着这些斑驳的痕迹,历经风雨,坚强地伫立在这里,轻轻地向人们倾诉那一段段历史。

元朝在蒙古人的铁骑声中开始。140多年后,又在朱元璋的千军万马中结束。这个轰轰烈烈的朝代无影无踪了,只留下西郊瓮山一座孤坟。如今,这座孤坟成了一个祠堂,默默地立在颐和园的一角。而在这块地下躺了几百年的,就是元朝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窝阔台汗及乃马真皇后执政时的三朝重臣。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以杰出的远见卓识,为蒙古族做出很大贡献。蒙古军队久攻汴京,攻破城池之后,按照蒙古制度,“久攻乃克要屠城”。耶律楚材进言:“得此无民,将焉用。凡弓矢、甲仗、金王等匠及富民均集此城,杀之则无所得。”于是,窝阔台听从他的建议,,使汴梁147万人得以幸存,中原文化得以保留,流传到现在。有些蒙古官员不了解中原农业经济的特点,想把中原地区全部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力阻。耶律楚材虽出生在草原,但他视野开阔,深知中原耕作之重要,知道治世之策,尤为难得。此外,耶律楚材制定了税额,统一了衡量,又建议蒙古通过考试从儒生中选官,为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政治素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244年,耶律楚材病故后,乃马真皇后封他为广宁王,把他葬在京都西郊瓮山一带。

耶律楚材为汉族人民和古老的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无法估量。然而,他的墓地最终还是在明朝被毁掉了。夕阳残照下的只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于是,再没人记起在瓮山下长眠的这位杰出人物。到了清代,乾隆一声令下,瓮山脚下荒芜的大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清漪园。在建清漪园时,发现了埋在地下的耶律楚材的墓。乾隆认为,元朝和清朝都是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耶律楚材的卓越贡献值得肯定,故在原处建祠。从此,耶律楚材就在这座清代的皇家园林中躺着,成为颐和园的一部分了。

在颐和园的清漪园内,有一块巨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这块石头本在北京西南郊大房山群峰中,被明朝太仆米万钟发现,于是不惜财力,要把它运到自己的花园中。为搬运此石,米家财竭力尽,仍未运到,将巨石弃于良乡道旁田间。“败家石”也因米氏家败得名。后来,韩隆发现了这块被遗弃在野地中的巨石,视为至宝,下令将其运至清漪园内,置于乐寿堂正门对面,当时,乐寿堂院内的正门已建好,乾隆竟下令拆墙破门,将巨石运入园内。皇太后感到有不祥的预兆,说:“既败米家,又破我门,其石不祥。”虽不能说因为这块石头的缘故,但清朝至此,真的开始衰败了。

自乾隆之后,清朝的景况一日不如一日,政权日益腐败,民生日益凋敝,但清政府置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顾,1888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军费重建清漪园,改名颐和园,供她享用。但泱泱几千年文明大国,以至于因落后挨打,因贫穷受欺,因卖国被辱。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使颐和园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在昆明湖畔,我不禁想起在这里投湖而死的王国维。王国维是清代的秀才,是在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研究方面很有造诣的一代国学大师,我的高曾祖父袁嘉谷时任图书编译局局长,他将王国维聘在局里任编辑,并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中国近代,潜心学问,而有古风者,推王静安(王国维)”。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国改朝换代,发生巨变的关头,王国维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有着一副令人可敬又十分可悲的傲骨,他终因死守清朝文化,不理解社会变革而选择了远离这个社会的道路。他来到颐和园,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最后呐喊,投向碧玉般的湖水中去拥抱中国文化,成为昆明湖中的千古绝唱。

历史的脚步匆匆而去,我在颐和园这个历史的驿站中仔细地辨认着它们留下来的痕迹,倾听着颐和园如泣如诉的声音,久久不愿离去……

融合

融合相当于一种创造,它是在原本固有的基础上催生出一种新的形式,它可以扬长避短,可以创生奇迹。

融合在艺术、时尚领域是常见的,例如:讲舞蹈与滑冰融合,奏起一段美轮美奂的冰上芭蕾;将歌曲与戏剧融合,一幕经典的歌剧表演;在服装中融合动物,色彩元素,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豹纹图案。可见融合是充满张力的。在中国,武术是许多外国友人耳熟能详的,有力,干练的招式,配上短小精悍的套路又何尝不是一种融合呢?它将单一,乏味,缺乏美感的普通招式,加以连贯,融合步伐、步法、速度、节奏等形成的武术套路,再配上中国传统的武器兵刃,往往是令外国友人咋舌的,从招式上看,它们有力、进退、易变、易攻、易守,克服了招式上的单一和一成不变;从观赏角度上说,它没有了原本乏味,不连贯,缺乏美感的弱点,可谓一举两得。

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作为学生,我们每天早晨的广播体操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总是活动着四肢配合着音乐锻炼着。早广播体操的动作中,融合了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使学生们的全身得到锻炼,同时体现了青少年的活力与生机,广播体操每隔几年都会更换一次,每一次的动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元素,是其看起来更加富有朝气,更能锻炼身心。同广播体操相同的,在这个电子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乃至微波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多种功能也都是通过融合而成的。

融合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我国的社会体制中,也是融合西方社会的优点,从而从一个封建主义社会转型为今天这个和谐,开放的社会。中国文化讲究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故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也摒弃它的缺陷。中国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英语的学习,到国外留学深造的学子也不少,这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方式之一。在科学技术上,我们融合学习他们的技术,在文化上,我们接受不同文化气息的熏陶,促使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外国人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武术,学习中国戏曲,让我们得以在精神世界上交流并进,通过融合,接纳,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融合称得上是“调和剂”。

只有不断的融合,催生出新的理念,人类才会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才能得以不断发展,融合潜在于各个领域。走进我们的生活,构建我们交流的平台。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情感,事业会因融合而富价值和精彩。

奥运开幕式

8月8日,北京奥运会震撼开幕,全世界为之震惊,气势汹汹、韵味十足,多壮观! 8点,奥运会正式开幕,数千名演员齐奏大鼓,鼓声震天,气势磅礴!历史的足迹一步一步走来,接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徐徐拉开,几位黑衣使者,在白纸上画出了山,画作被拉起,长卷上出现了活字印刷版,千名演员手持竹简,高声诵读“学而时习之”等孔子名句,活字印刷版上出现了“和”字的演变过程,紧接着,桃花盛开,一片粉红。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热闹的锣鼓声中,带来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中国广阔的地域成就了诸多的戏曲种类,大家熟悉国粹京剧,表演丰富,历史悠久,被世人称为东方歌剧。华丽的活动戏台,在数千名演员的簇拥下,来到场中,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做工考究,工艺精制,他们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舞台上传达意境和神韵…………中国的古代文艺完毕后,有无数的绿衣使者,舞动身姿,摆成鸟巢、和平鸽的形象,生动、美丽。突然,此刻一颗梦幻般的蓝色星球冉冉升起,徐徐旋转,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想邀请地球上每个角落,邀请每个能够听到我们声音的朋友都来分享我们的梦想,奥运的梦想!刘欢、莎拉·布莱曼一起演唱了《我和你》这首奥运主题歌。中国代表团入场了!旗手是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旗手。和姚明一同牵手的是汶川县映秀镇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他曾经获得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由1099人组成,参赛运动员639人,不仅创造了中国历届奥运会参赛人数之最,也是本届奥运会当中规模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4岁,其中37人曾参加过2000年悉尼奥运会,165人曾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还有部分运动员是连续参加过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奥运会三朝元老,有469人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举世瞩目的火炬点燃开始了,照亮最后一名火炬手的面庞,体操运动员李宁。他高举火炬跨上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后一程荣耀之旅,这位被人成为体操王子的金牌运动员,无论赛场内外,都与体育有着深深的情缘。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了,此时此刻,奥运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1908年到2008年,中华民族对奥林匹克运动热切盼望整整百年,从100年前开始对雅典奥林匹亚山上那一簇圣火的企盼到100年后奥林匹克圣火终于在北京的夜空点燃,孕育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和传承五千年的东方文明终于在此刻交相辉映……

京剧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总理说:一家之长。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

我的小人书情结

最近迷上了一种叫“小人书”的书,它以图文并茂、一图一文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熟悉的传奇故事。每天晚上翻阅一本,睡起觉来似乎也香些。小人书的学名叫做“连环画”,是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末的产物。因开本不大(多为64开),又被人们约定俗成地喊做“小人书”。在建国初期,由于这样一图一文的方式很适合大众阅读,通俗易懂,所以政府便将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内推广连环画。于是,社会涌现出了王叔晖、刘继卣、戴敦邦等一大批国画大师创作、出版连环画。小人书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草根社会风靡一时。在我父亲、母亲这一代70后人的记忆中,或多或少都有着在书摊上租书的一段“小人书情结”。 非常的不幸,我出生在二十世纪末的1997年,长在二十一世纪初,虽然此时城市中仍有许多书店热卖连环画,也有许多出版社还在不停地出版小人书,但农村的书摊上、书店里已经见不到它的踪影了。我和连环画的初次邂逅是在幼儿园读大班时。班里的一位同学(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家中有一套《西游记》连环画,应该是湖南美术出版社九几年的再版书。品相很好,时常拿出来把玩。当时大家也不怎么懂事,书的主人也不以其为稀宝,便随手拿了两本赠与我。一本是汪国新的《勇斗青牛精》,一本是朱光玉的《扫平假西天》,两位老先生如今还在世。 当时也没怎么注意它,全当是好玩罢了,上了学后就再没翻阅过。还是在五年级时整理书架时,发现了差点被遗弃的两本书,再次翻阅,立刻就被优美婀娜的纤细线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给吸引住了。于是在这一年,我真正迷上了小人书,开始收购连环画。 我拥有的第一套完整的连环画是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岳飞传》。我是在县城购书中心发现它的,便迫不及待地买下了他。全套共10册,在80年代出版过,这是该购书中心唯一一套连环画。 当我发现县里已没有卖连环画的地儿时,便开始在网上寻觅,用网购的方式购买小人书。一年之内,我买到了《西汉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故事》《东周列国》《中国戏曲》等多套再版连环画。在这些书中,有的线条细腻,刻画细致;有的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有的形象飘逸,惟妙惟肖……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连环画百花园。 70、80后的人,买连环画多是为了怀旧,寻找童年的记忆;而90后的我却从来没有在书摊前租购小人书的经历,我买连环画,完全是因为喜欢它、迷恋它。我想,连环画这种艺术形式,是可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文化的,它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吧。而且,也只有中华这样的泱泱大国才可能出现小人书这种伟大的绘画形式。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对于小人书这种中国近现代特有的文化,我们有必要了解它,接近它,喜爱它,品味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