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知识:镜头镜片结构

 闲云野鹤归庐隐 2016-02-10


公告:光学人生恭贺您新年快乐!

 


1,新月镜头,摄影镜头史上第一款摄影镜头,1组1片,1812年由英国物理学家W.H.Wollaston发明,用于Wollaston相机上,最大口径F16。也叫风景镜头。

 

2,消色差镜头,1组2片,由Chevrlier与1821年发明。没找到结构图。实际结构和下图的类似,只是左边的镜片是双凹曲面的。其实,之前的1757年,道兰(国籍不详)就发明过一种胶合的消色差镜头(下图),最大孔径F14。


3,匹兹伐人像镜头,3组4片,
由匈牙利数学家Petzval于1840年(一说1841年)发明,最大孔径F3.7 (一说F3.4)。1878年出现了将后两组也胶合在一起的改进型。

 

4,斯坦赫.帕里斯科普镜头,2片2组,最大孔径F10,出现于1865年,其对称的结构有效地矫正了慧差等几种像差, 故而取代了早先的新月镜头。

 

5,1866年,达尔梅尔设计了双消色差镜头,也叫直快镜头,2组4片,因较好的消除了色差而得名,最大孔径F8。


6,1888年至其后的几年里,还有几款摄影镜头诞生,如罗斯同心镜头(1888年),蔡司普罗塔镜头(1890年),哥尔兹.达格镜头(1892年),蔡司双普罗塔镜头(1894年)等,最大孔径都不超过F6.8。

 

7,1893年,英国TAYLORHOBSSON公司的丹尼斯.泰勒设计出著名的3组3片式柯克镜头,最大孔径达到F4.5。后经过改进,最大孔径达到了F2.8。如今可以见到的科克镜头均为改进型。


8,1902年,由德国卡尔.蔡司光学公司的P.RUDOLPH设计出名满天下的天塞镜头,3组4片。其结构是科克镜头的演变型,但是设计者独立设计的。因采用了镜片胶合技术,使得镜头的各类像差都得到了较好的校正。


9,海里亚镜头,3组5片,由科克镜头演变而来,并在天塞镜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视场。


10,松纳镜头,3组6片,由卡尔.蔡司公司设计,也是科克镜头的演变型,各类像差校正较好,只是视场较小。


11,贝奥岗镜头,4组6片,卡尔.蔡司公司设计,视场及孔径都较大。


12,1896年,德国卡尔.蔡司光学公司的P.RUDOLPH设计了著名的双高斯镜头,4组6片,被命名为普兰纳(PLANAR)镜头。这种对称性结构很好的矫正了各类像差,且口径较大,故而应用广泛。


这是改进型双高斯镜头。


几乎绝大多数50标头都是双高斯或者改进型双高斯结构。

如海鸥是双高斯结构,凤凰是改进型双高斯结构。

海鸥205系列,凤凰205系列都是天塞结构。

凤凰jg301旁轴胶片机是双高斯结构。

海鸥4A4B是柯克结构,4A-1的摄影镜头是F2.8的天塞结构,取景镜头是F3.5的柯克结构

 



 光学人生

 

 

= lm_optical =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