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庙山往事

 刘红收藏图书馆 2016-02-11


     以前,青岛贮水山公园叫大庙山,最早的时候还叫“毛奇山”,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以德国将领毛奇的名字命名。


  所谓贮水山,是德国人当时在山上修建了两个总容量6000立方米的水池子,作为青岛市区的总水源地而得名。


  1914年,日本人赶走了德国人,第一次占领了青岛,把德国人在青岛设立的地名全都给改了,把“毛奇山”改成了“若鹤山”,第二年又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日本神社。


  神社在中国人的眼里,与中国传统的庙宇差不多,所以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此后山名也就称为“大庙山”了。


     大庙山不高,海拔仅80.6米,但却被日本人看做是个很神圣的地方,他们除了在山顶建立神社之外,还将山体做了统一规划。在山上种植樱花树,


修建了神道、垒起了108层石阶,又在面对辽宁路的正门建造石牌坊,并称其为“鸟居”。为了防止“不恭”的事件发生,他们还在牌坊旁边伫立了一块“车马止”的牌子,提醒进出大庙山的行人注意:不能骑马乘车入内。


    日本大庙里供奉着日本的天照星大神、明治天皇以及进攻青岛时战死的所谓高级英烈。每年秋天的10月7日,他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


    抗战胜利后,大庙山成了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山东各县的一些恶霸、地痞流氓、还乡团等,也纷纷以“难民”的身份来到青岛。一时找不到住处,就住进了大庙里。有的还在山上搭起了帐篷,搞得山上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随后, 国民党市党部把大庙改成了抚慰国民党抗日将士的“忠烈祠”,每年7月7日在此公祭“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期间为国阵亡的中国将士。此举并不被青岛人民所接受,后来终止了。大庙山成为日本侵略者侵略青岛的见证。此时,山上树木多遭破坏,绿地荒芜。

    建国后,50年代曾为市北中学校舍。政府几次组织大规模植树造林,植被逐步恢复。1956年,市政府投资修建园内道路,淘汰枯萎死树,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成公园。同年,将大庙山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57年,在辽宁路入口建石质门垛,并陆续建成培养温室等。


    1964年青岛市政府在市贮水山南麓,建立了占地面积13000多平方米市少年宫。成为青岛市儿童活动的中心。

    “文革”期间,园内秩序混乱,管理困难,植物多有破坏。70年代在西南角建起了下沉式盆状露天旱冰场,梯形看台,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并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小时候,我住在东镇,距大庙山不远,和小伙伴经常到大庙山玩耍,我们比赛攀登108级台阶,在山上看人家练武打拳,颇为有趣。后来搬了家,就很少去了。


   1984年,市政府决定封山3年,以儿童少年活动为主题,重新规划建设,列入10个山头公园建设之一,同年3月动工。由市商业局设计室与市建筑安装总公司设计室,根据市园林局的规划方案设计,由青岛海关、青岛铁路分局、青岛港务局、市北区政府等单位集资承建。新建了大型儿童活动设施,彩色乐控喷泉、“园丁”雕塑,儿童阅览室和观景亭等3组廊亭。铺设半环山车行道、游览路,补建围墙。义务植树,种植乔、灌木2.1万株。1986年7月6日经市政府命名为“贮水山儿童公园”,同年11月建成开放。


    90年代初,大庙山还一度成为岛城市民聚集打扑克的场所,那时青岛人喜欢打“够级',岛城兴起了“够级”热,一些”够级“高手聚集在大庙山过招,人们都自带马扎,每一帮打够级的身后,都围着一层观众,甚是热闹。人们有时在单位里,休息时间打够级,谁出牌差,有人就说:“这水平到大庙山打,让人一马扎就砸出来了”,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可见,当时到大庙山上打牌是要有点水平的。


    1998年,市北区政府投资80万元,修建了辽宁路仿古园门,门内雪松路南侧铺栽了草坪。2000年,市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园林建筑、完善公园基础建设。为防止山体水土流失,在部分坡地铺栽草坪6.3万平方米。

     2005年,拆除辽宁路园门,改造扩大门前区,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大庙山”成为岛城居民、儿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