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老礼儿:“七不出,八不归”

 今世游 2016-02-11

        早年间讲究的是“三六九,往出走;要回家,二五八”。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女不能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安顿好父母,为父母免除后顾之忧。”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去外出奋斗,前提是一定要把父母安顿好。

北京的老礼儿:“七不出,八不归”

中国人讲究孝道,对于父母讲究随时侍奉在床前,除去不得已的情况之外,尽量不远离父母身边,随时听候父母的使用。故而古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说,生怕在父母在需要自己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在身边。

三六九,往出走;要回家,二五八

在早年间,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在两地之间来往,路上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有些人需要出行,特别是远程旅途,例如外省市进京赶考的举子、去异地经商之人等,这在人生旅途中无疑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出远门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因而过去人们出远门儿一般都要挑日子,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启程,为的是有一个好的兆头儿,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早年间讲究的是“三六九,往出走;要回家,二五八”。十个数目字中唯独没有“四”、“一”、“七”、“十”,因为“四”与“死”谐音,被人所忌讳;“七”与“气”谐音,人都喜欢高兴,谁也不想生气;“一”是起始,“十”是一个单元的结束,一次出行只是人生路途中间的一次活动,既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因而这两个数字一般也不用。

有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归家,因为民间有“七上八下”之说。(文/袁树森 侯闽)

(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