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马伊琍在微博发表长文,痛批国内的机场和火车站的母婴室形同虚设。马伊琍表示,她和文章带着两个小孩到机场,因为小女儿突然拉肚子,来到母婴室却发现很多必要的设备都没有,只能转战女厕所。然而因为赶着登机,最终只得由文章接走还光着屁股的小女儿去换尿布。 马伊俐的长文引来如潮点赞,很多人开始跟着吐槽自己的尴尬和狼狈遭遇,并举一反三,旁及其他,对国内很多城市的诸般公共设施提出批评。母婴室,以及其他本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公共设施,再一次因为“明星效应”而吸引了各色打量的目光。 当然,网上也不妨嘲讽,说什么“富人只会为自己利益着想”,“矫情,更严重的事多了”云云。出现这样的声音并不奇怪,本质上乃是社会的撕裂在舆论场上的映像而已。只要社会上存在不同的群体,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现在的问题不是将对方视为“喷子”直接无视,而是应该慎思明辨,马伊俐的吐槽是不是真问题?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 母婴室的问题并不新鲜。一直以来,媒体多有关注,至于社交媒体上的个体吐槽就更多了。去年年底,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公开哺乳,还成为一个牵动各方纷纷发声的公共事件。而从当时媒体记者的实地探访看,目前城市里公共场所母婴室的情形并不乐观。有没有设置母婴室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提供便利的、人性化的服务,则是另一个问题。 即便是在北京市,像长途客运站之类的地方也未设母婴室,妈妈们只能找角落或在卫生间给孩子哺乳。而有些地方虽然有母婴室,往往也是大门紧锁,只是一种体现所谓“人性化”设计的冰冷物件而已。至于像马伊俐微博说的不方便、欠合理等等,基本上已经属于更高层次的追求了。 这种状况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其一,母婴室不该是应付上边检查或者通过评估的一个摆设,而应该是公共生活的基本配置,呈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以及对人的关怀和善意。很难设想,一个公共场所连母婴室都付阙如的城市,还有底气在那里声竭力嘶地吼着要建设“宜居城市”。 其二,母婴室的具体设计理应体现合理、易用的原则。马伊俐此番提及的母婴室“标配”:尿布台、洗手池、椅子、插座、垃圾桶,等等,本来也算不上过分的要求,可惜在具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惟有真正注重细节,才有可能让宝宝们从小就被尊重,让妈妈们能安心带宝宝出行,也才有可能成就一个城市的恢宏大气。 至于有人说,很多地方连公共厕所还没有呢,吐槽母婴室有点“矫情”,这样的逻辑未免荒唐。公共厕所当然应该解决,但这与母婴室完全是两码事,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马伊俐讲一点个人感受,表达一下对公共设施的不满,也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与富人无关、与明星无关。 现在往往有一种奇怪的观点,很多人明明对公共服务、公共生活不满意,却要么采取逃避或规避的行动,视之为正常、平常,而把脖子缩起来,衣领竖起来;要么则以不近人情的方式自我安慰,你看我们的城市发展多快,一日千里啊。 凡此种种,均不可取,前者未免犬儒,缺乏公共责任的担当,只会亦步亦趋随大流,甚至冷嘲热讽,认为这些人是“吃饱了撑的”;后者则是一种群体性虚热,非身历不足以使其醒来。为什么很多官员在任时唱高调,而一旦退休了才开始“说人话”?无他,对公共生活有了体感而已。 公共事务乃众人之事,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有责任介入与干预。无论是从一己之体会出发的表达,还是纯粹站在公共立场上的言说,都是推动改变和进步的一份力量,都不应该妄自菲薄或者冷嘲热讽。中国的事情太多了,你不说,他不说,我也不说,则改变的机会显然十分微茫,反之则不然。 哪怕是一点点的变化,都值得人们去努力。因为,我们的所有努力都会体现在“人”上面。早前有个台湾明星自述,“看柴静《看见》,频频落泪。我不关心政治,可是我爱‘人’。”拂去纷纷扰扰,看见“人”,也是公众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评论出品 栏目合作:all_opinion@ifeng.com |
|
来自: liunansong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