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丽娜·科特鲁巴斯

 yawachu 2016-02-11

科特鲁巴斯(Ileana Cotrubas)罗马尼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1939年6月9日出生于加拉第。自幼酷爱歌唱,少年时即考入罗马尼亚音乐学院学习声乐。

1964年,25岁的科特鲁巴斯在布加勒斯特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在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饰演西贝尔,随后又在恩奈斯可音乐节上演唱了《佩利亚的梅丽珊》中的伊纽德。

1965年,她在赫特金布什声乐比赛中获奖。1966年,又荣获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协会奖,1967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6并在布鲁塞尔参加了莫扎特的两部歌剧《后宫诱逃》和《魔笛》的演出,颇获好评。随后,她又多次在维也那歌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频频亮相,引起乐坛注目。

1968年,科特鲁巴斯与法兰克福歌剧院签订了演出合同,演唱了梅丽桑德。次年,英国有名的格林德布恩音乐节的监督普利柴德在听了科特鲁巴斯的试唱以后,深受感动,他称赞说:“你才是最理想的梅丽桑德。”从此,科特鲁巴斯就成为这个音乐节的长期演员。

1970年,她在音乐节上成功地演唱了雷帕德的歌剧中的角色卡里丝多。她在这个角色中充分显示出她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变幻声音的能力。

1971年,她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饰唱彼得·豪尔作曲的《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同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主演威尔弟的《茶花女》。

1972年她又在科文特饰唱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女仆苏珊娜。评论界认为“她演唱莫扎特的角色是风格纯净的典范。”翌年,科特鲁巴斯在美国芝加哥歌剧院演唱了普契尼的名作《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她那独特的抒情女高音的音色征服了美国观众。

1974年,她在巴黎歌剧院接连主演了两部重头戏:威尔弟的《弄臣》和普契尼的《曼侬》,1975年,她临时顶替生病的意大利著名女高音弗蕾妮演唱了咪咪,这是她第一次登上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挑剔的米兰观众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科特鲁巴斯与许多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次合作,如帕瓦罗蒂、多明戈、柯索托、米尔恩斯、贝尔甘扎等,特别是她与多明戈合作录制的《茶花女》全剧唱片,更被认为是经典名片。科特鲁巴斯饰演的薇奥列塔,音色略带沙哑,但技巧高超,她的演唱抒情且带着优伤,凄凄婉婉,楚楚动人,具有典型的淑女气质,最适合薇奥列塔那种病弱女子的形象。而且在演唱中,可以听到她对薇奥列塔的深刻理解和融汇贯通。例如在第一幕中,阿尔弗莱德唱完“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之后,薇奥列塔唱的头两句,一般的歌唱家在这里都要用一种满不在乎的表情、油滑的花腔技巧卖弄一番,而科特鲁巴斯在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唱出了一种试探的表情。“如果那是真的,就离幵我。”她把速度放慢,然后很有弹性地在“离开我”那句上“悠”了一下才在最后一个词上落实,就像是涉水过河时,不知深浅而伸脚轻轻地探下去,踩实了再把重心移上去一样,让人觉得那神试探既有趣又合情理。科特鲁巴斯在这里舍弃了女主角放纵的表面现象,直接表现她的温柔、真诚的内在气质。尤其是在第一幕最后,对薇奥列塔的咏叹调中花腔技巧的运用和感情处理,她的抒情嗓音避免了花腔女高音在这里过于卖弄技巧而忘记表达情绪的常见病。多数的大歌唱家在“享乐吧”一句之后,是一阵放声大笑,而科特鲁巴斯在这里只是一个轻声叹息.比起那种浪笑更深刻地表现了薇奥列塔内心的痛苦、无奈和渴望幸福的矛盾心情。

科特鲁巴斯对《茶花女》这部作品的领悟和诠释是杰出的,因而她堪称卡拉斯之后,薇奥列塔的最佳扮演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