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楚:餘生兵火沧桑外,老客花城锦水间

 雍婴 2016-02-12

向黄/文图
       一九四五年,向楚六十八生日。他的老师,七十八岁的荣县赵香宋有《题觙公生日诗》,应该是对这位“赵门三杰”之一的知人之论,不妨全诗录下:“天作巴山夜雨声,西风流火旧年情。残书断烂无兼物,老子婆娑炼半生。白发清樽长寿酒,苍山大海受降城。铙歌待奏升平颂,知道雄文就马卿。”这首诗称门人为“觙公”,本身就是对向楚的最大肯定。诗中对向楚的品行、治学、功名、文采作了全面的概括和高度的赞誉。
       向楚(1877-1961),字仙乔(亦作仙樵),号觙公,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六日,主政四川的刘文辉正式命名向楚为合并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为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这样一个由革命家的向楚就正式、彻底地转变为教育家、学者。当然,向楚的本色就是教育家、学者、诗人。
        作为革命家的向楚他亲历了四川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从一九0六年由杨庶堪介绍入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起,就成为四川辛亥革命的先驱。一九0七年赴北京,授内阁中书。一九0八年同盟会急召回重庆,担任同盟会宣传工作。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蜀军政府成立,任秘书院长。一九一三年八月重庆成立讨袁军,任民政厅总务处长,讨袁失败后亡命上海。一九一五年入中华革命党,参加策动“肇和号巡洋舰”起义。一九一六年任南京高等学校教授。一九一七年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中山先生曾亲书“蔚为儒宗”四字横匾为赠。一九一八年任四川省政务厅长、代省长。对于革命的认识,向楚《空石居文存》有他所亲历的《四川辛亥之役》、《重庆蜀军政府成立亲历记》、《蜀中先烈传述》等一系列文字,总其而言,如他所评:“吾蜀自辛亥以来,士夫死国之烈,足以动乡邦、泣鬼神者,何其多也。”“国人之委身于革命,墨道也。”这就表明无论是革命也好、死国也好,都是为了道义、止战。
       对于国家的建设,向楚的功劳主要在教育领域,因为他的本色之一就是教育家。他在数十年四川教育建设中,得到学界、教育界诸同盟的支持。从担任四川教育厅长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公立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院长、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等,都是以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为己任,投入全部心力经营。一九一八年向楚来到了成都。一九二七年,向楚出任省立国学专门学校校长,他延请蒙文通任教务主任,宋师度为学监,合三人之力,既负责行政又兼任教学。所有教师,都是当时的名儒。如龚道耕教经学,余舒教诸子,卢前教词曲等。向楚还特别邀请前清四川尊经书院高材生、曾任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四川省教育总会副会长、程朱理学专家徐子休每周来学校讲授宋元哲学。学院采取导读作风,教学与治学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典籍,自行钻研。以其专与深的教育培养一批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他对学生的爱护也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国立四川大学成立,学校本部和文学院就设在皇城。一九三二年冬,四川军阀刘文辉与田颂尧在成都市中区的皇城开战,文学院偏东的煤山是全市的最高点,就成为两军争夺的制高点。一时枪林弹雨、学生惶惶不安。
       向楚于是亲自给田、刘两军阀打电话,要求停战半小时让学生转移避难。田、刘两人不胜错愕,居然也就答应了。射击刚停,向楚亲自率领三百多名学生步行到川大理学院避难。其间安排调度,指挥若定,获得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交口称赞,很多人都觉得向楚一介学人,却凛凛有武人之威,不胜佩服。这是他们不了解早年的向楚那是真正的革命者,对于生死自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底子。
       作为学者,他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就是《巴县志》。对于这部县志,乃师赵熙十分看重,他在《闻觙公将返峨眉》一诗中盼望这部专著的到来:“虎窠冬令暖,巴志送将能?”显然,向楚没有让老师失望。
       巴县,古地名。始自西周巴国,所治地,实今日重庆主城区。编辑《巴县志》就是编辑重庆史。清乾隆间,时任巴令王尔鉴修撰了《巴县志》。之后,近两百年未曾重修。一九三三年向楚受聘总纂。为了编辑好这部史书,他延揽前贤,诚恳待人。搜罗史料且不遗余力;考证推敲要言近旨远;行文流畅当实事求是。
        向楚尊重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旧《巴县志》原有疆域、职官、建置等十一类的基础上,他因时制宜,增加了商业、交通、市政、革命军始末等共二十三类,保存了大量明清史料,存史资政。但凡有关外事纠纷、教案等,他则详细地选载在“交涉”一卷中,立意“存晚清丧权辱国之耻,人民知以振作自奋”。“赋役”卷对川、云、贵军阀在重庆所征之苛捐杂税,逐一实录,力求准确。从现在能够看到的原始资料上那些密密麻麻夹批、眉批、夹条等都是向楚的批注。他说,读书人研修学问,讲求经邦济世,即学问要服务于国家,作用于社稷。一九三七年,历时四年的《巴县志》撰写完毕。于一九三九年年十二月木刻刊成,全书共二十三卷卷,分装二十四册册,初印五百部,志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地理,而且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是民国时期四川新修县志中最佳的一部。这部史学著作,既是向楚最重要的学术专著,也是近现代地方修志的经典之作。
        向楚的门人、为世人推为“诗史书画四绝”、现当代四川名贤黄稚荃女先生在她辑解的《空石居诗存》前言中这样评价“先生之诗,雅正高华,古近体无不工,古诗铺陈终始,阐发议论,才力中尤见学识。七言律诗之美,绝妙时伦,绚素相宜,宫商协畅。稚荃尝以比王渔洋,先生不置可否。…先生七律,情韵不减渔洋,而一己之精神意象,时事之治乱得失,咸充溢其中。是以外饶神韵,内遒风骨。高阁雅言,清音隽响,令人百读不厌。”
        先前,我们一谈到蜀学,只会想到文史哲,实际上,艺术存在也是蜀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这一块,按照传统文化的分类,包括琴、棋、书、画(元明清以来,随着文人篆刻的兴起,印也成了其中的一项)。谈到向楚,不涉及书画印恐怕也是一种缺失。
        向楚对于艺术的认识与表达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师承;一是广博丰赡而敏锐精准的识见。黄稚荃女先生讲:“先生早年于东川书院从赵尧生老先生治学,与周善培、江庸,时称赵门三杰。先生之学,既渊且博,邃于文字音韵、通彻群经,诸子中尤深于庄、老、荀三家。道藏、释典、乐律、词曲、书法、画论,无不精研。” 《空石居诗存》大量记录了向楚在书画篆刻方面的活动、批评、鉴赏等,表现了他在书画篆刻方面的独特识见。这里略举一二。
        一九三七年,二十九岁的黄稚荃女先生应民国四川浙籍篆刻家沈渻庵画了一幅《拟元人白描洛神图》。这是一件很有名的工笔白描图,画好、诗美、经历多。因为沈渻庵在得到这件作品以后,遍请蜀中名宿题咏。沈去世后,归泾阳姚文青。文革事起,姚氏被抄,为四川省博所得。文革结束,落实政策,复归姚氏。原画题咏有林思进、谢无量、沈渻庵等,盛赞才女笔下洛神如凌波仙子一般飘逸神旷。向楚题咏道:
翩然翠羽称明珰,
神渚千年水亦香。
谁继会稽王大令,
风流为写十三行。
这诗写得真好,故事、用典、笔法、神韵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面,明快而畅达地表达了书画家通过由来有致的用笔、精妙体贴的才情,描绘出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民国四川浙籍篆刻家沈渻庵在四川的被提携,成为一代篆刻名家,是林思进与向楚的功劳。作为外来的艺术家要想在他乡扎根并称大树,很显然,这里的土壤条件很重要。沈进入四川艺界印坛,鼎力相助得最多的是林思进。向楚以他在学界、教育界的盟主地位,他为沈的印谱《沧公印存》题跋:“沈悫,原名策,字渻葊,号沧公,别署会稽山民。浙之山阴人氏。以金石字画名蜀中,与沈中时称二沈。尤工篆刻,沈著苍古,欲逼汉铜,其工妙之处,乃在刀笔之外。”《空石居诗存》收入向楚为沈渻庵写得诗有《赠沈渻庵》、《沈渻庵金石书画展览喜题》,这两首都是长诗。前一首收入了拙文《民国四川浙派篆刻家:沈渻葊》。开首的八句,写得神采飞扬,让人读来乐哉快哉!
沈郎使刀如使笔,切玉有如刀画沙。
形神隐显谢拘束,藏锋运腕随欹斜。
飞冲涩留见神力,金石刻画追作家。
白文苍秀朱文奇,刀头展翅笔飞花。
        后一首诗写于甲申年,即一九四四年,也是如此笔法,把沈渻庵这位书画篆刻家的来龙去脉、高超的刀法、有情的笔法、磊落的人格写得惟妙惟肖。当你观赏沈渻庵的作品后,你会感到向楚对诗书画印的理解如椽大笔、真实不虚。因为沈的资料甚少,这里也全诗录下。
人生极百岁,莫如金石寿。
豪素与丹青,能者传不朽。
渻子英妙姿,三绝擅一手。
旧隐百僚底,微禄博升斗。
脚踏周秦路,阅世开户牖。
书画富一路,衫袖污两肘。
魔流喜鬼魅,雷鸣到瓦缶。
寝馈感苦深,烟云供养厚。
一朝悬众间。多师览群秀。
大乱将何已,斯文尚可救。
我谬许知人,骊黄超牝牡。
有目应共赏,不胫而自走。
落落廿年来,交期亦云久。
千金聊润资,一砚良足守。
        今天能够看到向楚书法墨迹多见于信札、手稿、眉批以及散落的一些书法作品。拜观向先生的墨迹有一种感觉,很像他在乃师《祭香宋师文》所述:“诗心秀润,每造奇异。”他的用笔直接尧老。最明显是他在一九五六年七月撰写《方言调查表》手稿,猛地一看以为是尧老再生。但是笔下的秀又不太像。他是秀中见润,不像尧老的秀中劲简,有着比较浓郁的金石味。这篇手稿署:“省文史馆副馆长向楚”。因为,文稿的缘故,他的笔致比较收敛而显得温文尔雅,展现了学者本色。但是,他在给人写书法作品的时候,与乃师笔墨相较,独有其味,别开生面,一派任笔随性、舒展自如、逸气弥漫的大家气象。
丙申正月初五,撰写于佩斋。
【参考书目】
1、《四川大学史稿(第一卷)》(四川大学史稿编审委员会  编2006四川大学出版社)
2、《空石居诗存》(黄稚荃 辑解1988四川大学出版社)
3、《向楚集》(陶道恕、蓝泽荪 编2015中华书局)
4、《赵熙集》(王仲鏞 主编1996巴蜀书社)
5、《杜邻诗存》(黄稚荃著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
4、《成都市文史资料选辑》
5、《四川省文史资料选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