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

 回忆积木 2016-02-12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Lantern Festival】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起源: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习俗:
    【吃元宵】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猜灯谜】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舞狮】“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